我与科幻的回忆:“量子玫瑰”之理性的浪漫

我与科幻的回忆:“量子玫瑰”之理性的浪漫

作者:恒朝露(东华理工大学)

“此生总有尽头,我们都会踏上同一条归途,摆脱万有引力,化作一颗小小的星尘,在另一个平行时空中继续书写着量子纠缠的故事”。科幻对我来说是浪漫的,它于诸多琐事烦忧的人世间给了我一片星空,当我在生活的泥沼中挣扎时,抬头仰望那片属于我的星空,忽然就释然了而得以抽身而出。同时科幻对我来说又是冷峻的,其间是对人的存在形式、存在意义甚至本质的叩问。

我最初开始接触科幻应是在小学的时候,大部分都是些“软科幻”,像是未来的衣服、未来的房子、未来的交通工具等。那时对未来充满了各种美好的幻想,能想到的都是科技如何改善我们的生活。关于太空的认识,除了基本的太阳系,其它也大多是童话般的遐想:月球上会不会真的有嫦娥仙子;牛郎织女何时相会;其它星球是否也有和我年纪相仿的小朋友,他们不用学难懂的数学,学习如何吃饭玩耍就可以了……

现在看来,那时童真的美好可能是段珍贵的回忆,虽带点可笑的天真,但可能往后都不会再有了。不过,就童年时期接触的科幻来说,传达一种美好,一种科技是可以也应当为人类的美好生活而服务的信念,或许比揭露现实、反思过去更为合适些。小时候埋下一颗美好的、善意的种子,说不定在将来的什么时候就破土而出,对一些人生抉择产生影响。

到了后来,我上了中学,随着掌握了解的知识越来越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像《三体》这类的“硬科幻”也慢慢地可以读了。那时还尤其对天文感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也较强,看到一些不懂的名词概念会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现在距我读完《三体》已经过去了几年,但回忆起其中一些场面时仍能为之感到触动。我读第二部时应是在高一的暑假,当时用了十天左右读完,那段时间,完全是整个人沉浸在其中。当三体人的“圣母的眼泪”水滴形探测器将人类两千艘战舰几乎团灭,那句“毁灭你,与你有何相干”带给我的震撼是极大的:从小我所接受的教育都是要爱护动植物,他们是脆弱的,从而也给了我一种人类是强大的暗示,他们的破坏性强大到要被约束。而在那个世界中,人类面对外星文明的弱小,让我有一种暂时脱离现实,站在我们这个群体的边缘审视的感觉。这也许是我喜欢科幻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身处社会中,与他人的关系(亲人、朋友、老师、同事…)和生活所需条件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我牢缚其中,很难从中抽离出来,认真看看这个世界,看看我们人类这个物种,看看这个宇宙……

笔者想象中“量子玫瑰”的样子,看完《球状闪电》后感觉这就是科幻的浪漫。
笔者想象中“量子玫瑰”的样子,看完《球状闪电》后感觉这就是科幻的浪漫。

可能是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的原因,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能带给我一种特殊的感触。像《赡养世界》里面那些“神仙”到地球后人们对他们态度的转变,就让我联想到传统乡村家庭中老人的地位的微妙转变。还有《天使时代》里那位桑比亚教授在联合国生物安全理事会上说“人类文明的基石是有饭吃,桑比亚人只是想吃饱饭。”时,科技与伦理的冲突、生命与平等的定义引人深思。是否只要有需要,伦理永远只在第二位,像大刘曾经说的:“人类的伦理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的技术环境将产生不同的伦理道德。”对我来说,具体的故事情节是否精彩可能是次要的,我更看重的是它带来的关于历史或现实的反思与科技可能带给人类社会伦理上、生活方式上和思维意识上的影响。当一种新的技术出现,而这种技术又是有可能实现的,它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可能是社会架构的改变,这种以科技为基础的社会学的狂想可以带给我们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或是警示。这让我意识到,我现在所处的环境不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恒定的真理要我们去遵守,也就更不必郁于身边人对你的期望。

后来,我又接触到赛博朋克的世界和克苏鲁神话,曾一度迷上了菲利普·迪克的科幻小说,像是《少数派报告》、《预见未来》、《命运规划局》短篇小说合集。它里面描绘了许多怪诞、扭曲且虚实难辨的社会,让人不禁思考发达的工业和科技真的一定可以给人类社会带来繁荣与幸福吗。在这个飞速发展且人人习以为常并对之抱以无疑有图的信心的社会,这种警示我认为是必要的。这样不至于真的像纪伯伦说的那样:“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当时知道这个作者还是偶然看到了刘慈欣对他极高的评价,于是去买了实体书,看第一章《猎物》的时候便被它里面怪诞甚至有点毛骨悚然的情节吸引了。仔细想想还有点讽刺的意味在其中:故事里面的物理学家一直在躲避外星人的抓捕,按其和其周围人的思维认为必定是觊觎其学识技术,结尾却以外星生物的视角说:“这是截至目前个儿最大的,重量肯定有二十四雷格!”

《预见未来》是笔者购买的第一本科幻小说;《未来简史》虽不算科幻小说,但里面对未来科技发展的预测挺吸引人,也是对笔者影响较大的一本书。
《预见未来》是笔者购买的第一本科幻小说;《未来简史》虽不算科幻小说,但里面对未来科技发展的预测挺吸引人,也是对笔者影响较大的一本书。

高考后的暑假,我又陆续看了一些其它的科幻小说。这时候心情比之前更安定了,时间也充足,我可以连续几天着看直到看完。之前大都是偶尔有空看,断断续续的。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齐马蓝》,“这就是我的起点,一台粗糙的小机器,几乎没有足够的智能来引导自己在游泳池里游动。但它是我的全世界,它是我所知道的一切,我需要知道的一切”。这让我想到了人类的童年时期,我们往往最怀念的也是生命最初始的记忆,直至我们后来长大成人,有意无意中追寻的也是那记忆里的感觉。

对我来说,科幻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带给我的那种宏大而深邃的震撼。可以是构建一个极端的社会环境来演绎人性,像《三体》幸存舰队里的:“在人类完全脱离地球到宇宙,极权只需要五分钟”,也可以是通过对外星生物的想象来反观人类自身的文明。这种带有真实感的幻想给人造成的震撼是其它文学无法比拟的。我习惯性地思考事物背后的意义,在阅读科幻小说时也是如此,较为关注它带来的思考或是一种哲思:现实世界的变化是相对缓慢而一元的,但在科幻的世界中可以看到科技树不同生长状况下社会的不同可能,有点像平行宇宙,改变不同的参数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这是量子学派去年发布的“克莱因船”邮票(2140元宇宙)
这是量子学派去年发布的“克莱因船”邮票(2140元宇宙)

现在回首过去,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小学的自然未解之谜、初中的天文与文艺共舞和高中的沉思与哲学,但都多多少少有科幻的陪伴,甚至很多已成为我的一部分,久久不能忘怀。对于初入大学的我来说,我与科幻的故事将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期待与其它科幻迷的相遇。

原创文章,作者:我与科幻专栏小编,如若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

(0)
我与科幻专栏小编的头像我与科幻专栏小编零重力管理
上一篇 2023年10月14日 下午7:55
下一篇 2023年10月15日 下午7:1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