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们对新人如何提高写作水平有什么建议?

首页 论坛 河流的更新日志 科幻作家们对新人如何提高写作水平有什么建议?

正在查看 14 个帖子:1-14 (共 14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3200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这是一个汇总。

    #3201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灰狐:真心想对新人作者说的是:请不要着急,继续保持阅读,达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再开始动笔(给我们留下十年到二十年的生存空间)。

    开个玩笑,对于想写科幻的朋友来说,一定要开始动笔,完成一个构思、写作、完结、投稿、收到反馈的过程,就了解真正的写作是怎么回事了。

    最忌讳“我一定要构思好才下笔”“这里不太完美我要再修改修改”一篇稿子磨上三年五载的,什么都耽误了。

    回答几个问题:

    1、确定了从事某一领域的写作后,新手应该如何选书,方法类书与经典书、畅销书如何做平衡和取舍。

    这个问题呢,我的看法是这个领域的书要大量的阅读,无论是言情的,还是玄幻的,或者武侠的,如果你选择了这个方向,那么首先要读的就是这一类的书。

    我虽然是2012年开始写作的,但是从96年前后就开始阅读科幻小说了,基本上这二十年内国内出过的科幻小说差不多都多少看过。

    最近流行一种“一万小时定律”的说法,就是说无论哪个领域,只要针对性的训练超过一万小时,那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那么我自以为读科幻小说的时间完全超过了这个数字,所以可以说是一个专业的科幻读者(重点)了

    但读者到作者的进化,光靠读类型小说就不够了,第二个重要的,我认为就是写作方面的指导书。

    现在市场上的写作指导书种类有很多种,容易挑花眼,对于新人写手来说,跟紧一本,用来打底就够了。我当时计划写作的时候,就只有一本《短篇小说写作指南》里面讲了很多写作短篇小说的要点,现在看来那本书也有很多不充分的地方,但新手用起来已经够了

    按照一本写作书的指导,踏踏实实地写上四五篇小说,再经过投稿、退稿这样一个循环,就会对自己的水平以及写作中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到那时就可以找一些有特色的作者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或者买一些写作书挑其中几章补齐就好了。

    当类型小说写到一定程度,作者就需要拓展自己的眼界,包括对人性的理解,对世界的看法等等,这个时候就要从类型小说里跳出来,去看一些畅销书和经典书,去跨界学一学讲故事的节奏,或者丰满一下自己写作的文笔。

    我最近读的比较多的两个作家就是朱迪皮考特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两位都是女作家。

    朱迪皮考特是《姐姐的守护者》《换心》《小心,轻放》的作者,畅销书作家,对人性有着非常深刻的感悟,善于从平常生活中找到一个刁钻的角度去分析,虽然作品大多虎头蛇尾,但是里面蕴含的情感非常真实。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布克奖得主,今年艾美奖大热美剧《使女的故事》就是根据她的作品改编的,今年还有《羚羊与秧鸡》《洪水之年》《疯癫亚当》也要改编。

    前一段在微博上流传的美国大学生造句“他们的爱情如此炙热灼人,就像尿路感染一样强烈”“她努力歌唱的样子,就像是一头海豹在分娩农用机械”“她的双眼就像星辰,不是因为闪烁,而是因为距离太远”其实都出自阿特伍德之手,你可以看到这老太太不但描写精准,还有对世间事物理解的超脱。

    2、阅读过程中,如何实现比较高效的积累?建立自己对某一特定写作领域的深度认识呢?

    这个问题呢,我觉得其实积累没有什么特别高效的办法,最基础的就是大量阅读,保持阅读的状态,同时更新这个领域作品和作者的动态,对于科幻小说来说这点非常重要,因为经常有的时候你觉得这是一个科幻的点子,等写完,那边科学家已经搞定了,你等于写了一本说明书,而且还不如人家写得好,这就很苦恼了。

    3、创作过程中,如何面对没有灵感的时刻?灵感与既定大纲冲突的时候怎么处理?

    没有灵感的时候挺多的,这时就要用王晶老师的一句话鞭策自己:“这个世界上没有灵感,你要靠灵感,你就不是职业手,职业的世界里没灵感,灵感就是业余,你要当职业高手,就把灵感这个词从你心里拿走。”

    其实灵感不过是让你动笔的一个理由而已,一旦开始动笔,需要的更多的是写完的毅力。

    这一点我和小伙伴们交流过,我觉得我在写作方面的优势就是我以前当过兵,养成了快速进入规律化生活的习惯。不管有没有灵感,必须坐到电脑前面,那怕胡乱写,也要坚持写下来。时间久了总能憋出点东西来。

    不过说到底,新人容易进入的一个误区就是:好的灵感值千金,没有灵感宁愿不写,或者写着写着,觉得有了新的灵感,立刻抛弃正在写的东西去填新坑。

    其实写作是个体力活,需要的不仅仅是灵光一现,更重要的是执行力。

    那么回到问题,写作的时候如果出现了新的灵感,需不需要更改大纲呢。这个主要还是看写作的目的和自己的掌控能力了。如果写作是为了上刊发表,那么就要考虑到刊物平台对稿件的要求,自己的新点子能不能限制在刊物平台的框架里,毕竟写出来了如果没人要,那不就白写了。

    如果写作就是为了自己高兴,那还管他什么大纲,写得嗨就行了呗。

    4、会经历频繁退稿吗?被退的稿子会修改后重新投递还是直接放弃,选择写新的呢?

    退稿是写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肯定要经过很多很多很多很多次的退稿的。

    退稿对新手来说很重要,因为编辑是新手阶段最能够直接指出你的文章的优点和缺点的人,是一个新手能够接触到的最专业的人。新手写完一篇文章以后,往往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得到编辑的退稿信才能够在之后的创作中有针对性的改进。

    至于退稿用不用修改,还是要看具体的退稿意见,比如说编辑指出的是文本上的问题,人物不够丰满或者节奏不够紧凑之类的,那么针对性地改一改还可以再投一次试试。

    如果编辑直接说你的文章不错,但是不符合我们刊物的定位,那就不用修改了,转投其他刊物吧。

    实际上我有几篇小说被杂志退稿以后投给了其他平台举办的比赛,最后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只能说明不同的平台对于作品的喜好不同,自己也要认清这一点。

    5、我是写科幻小说的,可因为别人上学的时候我去当兵了,所以在技术上没有优势,于是就在人性上做文章,我理解的科幻小说就是把通常的人性放在一个虚构的极端的情况下进行解读。

    所以我一般是《环球科学》和@英国那些事一起看,英国那些事经常将一些比较感人的或者比较离奇的人物故事,然后再翻翻环球科学,看看能不能加进什么科幻的点子,于是一篇科幻小说就这么出来了。

    在《鲸鱼航线》里有一篇《弹震症》,写这篇小说的时候VR刚刚兴起,但是我认为会有人分不清虚拟和现实的区别,于是我查了一些美国老兵得了“弹震症”之后的状况,创造了四个人物,一个因为严重烧伤沉迷于虚拟世界,一个因为犯下了错误无法接受虚拟世界,一个因为年幼时进入VR所以分不清虚拟和现实,还有一个在现实中受到打击跑到虚拟世界去躲避。

    有了关键词VR,又有了四个人物,然后再想办法把他们串起来,就成了一篇小说。这篇小说后来得了光年奖短篇科幻小说的冠军。

    参考资料:https://www.jianshu.com/p/3262e2517e2b

    • 该回复由河流的头像河流 于 4年、 7月前 修正。
    #3204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科幻写作松公开讲座

    时 间 2019.5.30 - 6.2

    地 点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象山艺术公社S21栋

    主 办 单 位 中国美术学院

    “科幻写作松——高地论坛”是整个“科幻写作松活动”的前奏部分,为公开讲座。报名参加“写作松”比赛的参赛者必须同时参加“科幻写作松——高地论坛”。

    科幻作品是对于未来总体社会的想象。缺乏想像,正是人类社会在科技的权力下低头隅行,臣服技术所决定之未来的原因。重启人文艺术学科对科幻写作之热情,就是重启社会化科技的能力:让历史多轨,文化丰饶。

    近来在中国文坛上,《三体》、《北京折叠》都获得了雨果奖的肯定,美国华裔作家姜峯楠的短篇小说《你一生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降临》,翻译《三体》英文版的刘宇昆更是唯一同时获得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三项科幻写作奖项的华裔作家。在科幻作品改编与剧本创作上,《黑镜》影集以互联网与游戏的进展来预测社会关系的剧烈转变获得全球瞩目,影集《西部世界》在旧的人机关系上引进新的叙事结构,影集《爱、死、机器人》邀请了全球不同制作团队以动画说出十八集充满惊恐爱欲的故事,震撼全球;电影《银翼杀手2049》、《攻壳机动队》、《阿丽塔》显示了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具体化,以及高度成熟的电影工业如何回应日本科幻文化带给世人的巨大影响;《流浪地球》的票房成功带起了中国式科幻热潮与非西方科幻设定之想像可能。这些作品的成功正是人文学科想像力的复苏,而非技术的成就,亦即人文想像的世界观走在科学技术发展之前的证据。

    “高地论坛”(Highland Forum)正是要开展此一可能,在写作与思考倾向上分为科学硬科幻、社会科幻;在议题上则以女性主义科幻、 赛博格(Cyborg)科幻二个专题讨论,邀请作家、学者、科学家与喜欢科幻写作的朋友,在杭州象山艺术公社的高地独栋别墅里,分享、激荡、讨论人类现在与未来的历史可能。

    议程表 Agenda
    时间 Time

    演讲者/主题 Speaker/Topic
    科幻写作松论坛 Scifiathon Forum

    5月30日
    9:00-9:15
    报到 Registration

    9:15-9:30
    致词:高世名 Welcoming Speech:Gao Shiming

    专题一:科学硬科幻 主持人:黄孙权

    Panel 1: Hard Science Fiction Moderator: Huang Sunquan

    10:00-10:50
    王晋康:科幻漫谈

    Wang Jinkang: Talking about Science Fiction

    10:50-11:40
    刘洋:科幻小说中的设定与设定链

    Liu Yang: Setting and Setting Chain in Science Fiction

    11:40-11:50 茶歇 Break
    11:50-12:30 讨论 Q&A
    专题二:社会科幻 主持人:张雯

    Panel 2: Social Science Fiction Moderator: Zhang Wen

    14:00-14:50
    于冰轮:清末科幻中的极地乌托邦

    Yu Binglun: Polar Utopia in Science Fic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14:50-15:40
    飞氘:科幻与历史

    Fei Dao: Science Fiction and History

    15:40-15:50 茶歇 Break
    15:50-17:00 讨论 Q&A
    5月31日
    专题三:女性主义科幻 主持人:叶薇

    Panel 3: Feminist Science Fiction Moderator: Ye Wei

    9:30-10:20
    赵海虹:雌雄同体的科幻写作

    Zhao Haihong: Androgynous Sci-Fi Writing

    10:20-11:10
    詹玲:赛博格科幻小说:后人类时代的人性与社会秩序如何想象?

    Zhan Ling: Cyborg Science Fiction: How to Imagine Humanity and Social Order in the Post-Human Era?

    11:10-11:20 茶歇 Break
    11:20-12:30 讨论 Q&A
    专题四:赛博格科幻 主持人:李佳霖

    Panel 4: Cyborg Science Fiction Moderator: Li Jialin

    14:00-14:50
    姜振宇:赛博朋克的洲际演变:吉布森,迪克,陈楸帆

    Jiang Zhenyu: Intercontinental Evolution of Cyberpunk: William Gibson, Philip K. Dick and Chen Qiufan

    14:50-15:40
    陈楸帆:中国赛博朋克:从写作实践到现实建构

    Chen Qiufan: Chinese Cyberpunk: From Writing Practice to Reality Construction

    15:40-15:50 茶歇 Break
    15:50-17:00 讨论 Q&A
    6月01日
    特别交流 Special Seminar

    16:00-18:00
    韩松:科幻写作的元素 主持人:黄孙权

    Han Song: Elements of Science Fiction Writing

    Moderator: Huang Sunquan

    科幻写作松公开讲座01|王晋康:科幻漫谈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MzQzNTczMA==&mid=2247485503&idx=1&sn=98f2f145d68e8787318464f163780780&chksm=e96c5982de1bd094ad22ce0afdc12a8d0c52ba37a0e68345ad5bc45008e4fe7dcf2d3bd54faa&scene=21#wechat_redirect

    科幻写作松公开讲座02|刘洋:科幻小说中的设定与设定链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MzQzNTczMA==&mid=2247485521&idx=1&sn=1f4633be1175bcc11e5315197f9e0bc4&__biz=MzI0MzQzNTczMA%3D%3D&mid=2247485521&idx=1&sn=1f4633be1175bcc11e5315197f9e0bc4&u=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3F__biz%3DMzI0MzQzNTczMA%3D%3D%26mid%3D2247485521%26idx%3D1%26sn%3D1f4633be1175bcc11e5315197f9e0bc4

    科幻写作松公开讲座03|于冰轮:清末科幻中的极地乌托邦

    科幻写作松公开讲座03|于冰轮:清末科幻中的极地乌托邦

    科幻写作松公开讲座04|飞氘:科幻与历史

    科幻写作松公开讲座04|飞氘:科幻与历史

    科幻写作松公开讲座05|赵海虹:雌雄同体的科幻写作

    科幻写作松公开讲座05|赵海虹:雌雄同体的科幻写作

    科幻写作松公开讲座06|姜振宇:赛博朋克的洲际演变:吉布森,迪克,陈楸帆

    科幻写作松公开讲座06|姜振宇:赛博朋克的洲际演变:吉布森,迪克,陈楸帆

    科幻写作松公开讲座07|陈楸帆:中国赛博朋克:从写作实践到现实建构

    科幻写作松公开讲座07|陈楸帆:中国赛博朋克:从写作实践到现实建构

    科幻写作松之特别交流|韩松:科幻写作的元素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MzQzNTczMA==&mid=2247485496&idx=1&sn=b81f52f89bae2c786fae8bf50750ef50&chksm=e96c5985de1bd093bde4c953bfe529d63c892deb87098a8227c45b2d9b126b6446290097fd45&scene=21#wechat_redirect

    科幻写作松之特别交流|韩松问答环节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MzQzNTczMA==&mid=2247485498&idx=1&sn=4e1aea6136381346ca08b9a89a401ade&chksm=e96c5987de1bd091d88cc6351ba5c2377611b72cf1f5d106008a6694d091e9e5df9eeb17b243&scene=21#wechat_redirect

    • 该回复由河流的头像河流 于 4年、 7月前 修正。
    • 该回复由河流的头像河流 于 4年、 7月前 修正。
    #3217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通往科幻写作的次元门
    ——10小时科幻写作入门

    活动时间:2020 5月24日——6月7日

    本次课程为与中国数字科技馆合作的公益科普项目,学员们可免费听课,不收取任何费用。

    直播链接:https://www.cdstm.cn/zhibo/202005/t20200520_1020124.html

    // 课程目录 //

    5月24日(周日)14:00-16:00
    Lesson 1:如何创作你的第一篇科幻小说?
    ◎ 讲师:杨晚晴

    5月30日(周六)14:00-16:00
    Lesson 2:如何从不同维度进行科幻创作?
    ◎ 讲师:宝树

    5月31日(周日)14:00-16:00
    Lesson 3:科幻编辑是如何审稿的
    ——以及科幻写作的常见误区
    ◎ 讲师:拉兹

    6月6日(周六)14:00-16:00
    Lesson 4:科幻作品的世界观如何构建
    ◎ 讲师:江波

    6月7日(周日)14:00-16:00
    Lesson 5:科幻作者的影视化入门指南
    ◎ 讲师:谭语蕊

    // 本周课程 //

    5月24日(周日)
    14:00-16:00
    【Lesson 1】
    如何创作你的第一篇科幻小说?

    讲师:杨晚晴

    科幻作者。在《科幻世界》发表多篇作品。曾获得未来科幻大师奖、光年奖、冷湖奖、晨星奖、星云奖等,2019年获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新人奖,新浪评选十大青年科幻作者。痴迷于康德所说的“星空”与“道德律”,作品背景多设置于近未来世界,专注于人性在技术冲击下的呈现与社会范式的转变。

    【课程剧透】
    * 本期课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科幻写作有门槛吗?
    2. 如何投出自己的第一篇稿子?
    3. 大数据时代,在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科技背景下,如何构思近未来题材作品?

    • 该回复由河流的头像河流 于 4年、 7月前 修正。
    • 该回复由河流的头像河流 于 4年、 7月前 修正。
    #3221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一篇科幻小说的N种诞生方式
    2020-05-13 14:18:52
    主办单位
    中国数字科技馆 科幻世界杂志社

    直播链接:https://www.cdstm.cn/zhibo/202005/t20200513_1012775.html

    直播时间:2020年5月23日(周六)14:00

    “我能体验到的科幻的魅力,只在于它的浪漫。是的,浪漫。这是一个你不常在与科幻有关的场景里能看到的词。这也是个小里小气的词,怯生生的,只能躲在“科技”“宇宙”“史诗”“未来”这些庞然大物后面,哪怕偶尔冒头,也会受到讥笑。但对我,它的确存在,且一直维系着我的科幻阅读与创作。”——阿缺

    • 该回复由河流的头像河流 于 4年、 7月前 修正。
    #3222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一、关于科幻小说的结构

    阿西莫夫:

    布局是故事里事件的一个大纲。比如你可能说:“你看!有一个王子,他的父王最近去世,母后改嫁他的伯父,伯父成了新的国王。王子很不高兴,他自己想当国王,而且他也不喜欢他的伯父。这时他听说他父王的鬼魂……”

    你该了解的头一件事是,布局不是故事,就像骨胳不是动物一样。它只是作者的一个指南,就像骨胳对古生物学家是个指南,让他可以知道已经绝种了的动物长的是什么样子。古生物学家得在骨胳四周添上器官,肌肉,皮肤等等。这非得是专家是做不到的。所以如果把哈姆雷特的布局给一个不是作家的人,他是不会产生哈姆雷特,甚至说不定连通顺都谈不上。

    杰克·威廉森:

    永远不要让读者设想有多个基本前提……保持故事连贯一致,小说中的一切都要合乎逻辑顺序,前后呼应……要让读者极想知道你准备告诉他什么。

    A?E?范?沃格特:

    考虑一些大约800字的场景……每个场景都有一个目的,一般在第三段陈述,在场景结束时这个目的可以完成也可以尚未完成……场景不一定按最终顺序来写……想到它们就写下来。

    二、关于科幻小说的人物

    杰克·威廉森:

    保持人物符合逻辑……坏人一般比英雄人物好写。

    约翰·布鲁纳:

    如果谁有志写科幻小说,对银河帝国的兴衰极有兴趣,而对他故乡街道上的人却漠不关心,那么我劝他回家,在自己脑门上用硫酸写上下面的标语:“科幻小说与所有的小说一样,是关于人的小说,”这样他一照镜子就能提醒自己。

    约翰·坎贝尔:

    首先,科幻小说是关于人的小说。即使以狗为主人公,我们也会把人的品质投射到狗的身上,只注意它象人的一些特征,而不管它是否是四条腿。如果一个能思维的机器人是主人公,那么这机器人要么具有人性,要么与它们支持的人物为敌。

    三、如何向别人学习

    阿西莫夫:

    真正能教你的﹐是仔细阅读英语文学大师的著作。这并不是说你就得花上数年的功夫﹐去读那些让你读来昏昏欲睡的经典著作。好作家一般来说也是引人入迷的作家 -----二者是一。依我的意见﹐英语文学作家中﹐能够始终清楚正确的用字﹐最能灵活而艺术地组成句子和段落的是查耳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马克- 吐温(Mark Twain) 及 沃豪斯(P. G. Wodehouse)。小心地阅读他们和其他人的作品。他们是你的学堂。观察他们的方法﹐找出他们如此作的原因。直到你自己亲身理解﹐变成你的一部份﹐旁人解说给你听是没有用的﹐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雷·布拉德伯里:

    1940年,我拆散斯特金的每一篇故事,找出它的内部结构,看看是什么使他的故事引人入胜。当时我20岁,还未能发表一篇故事,因此我热衷于找到成功作家的秘密。我暗暗地怀着痛苦的忌妒注视着斯特金……然而由于他有我追求的独创性,我仍然不断地回到他的小说,拆解、分析、反复考察小说的结构。

    约翰·坎贝尔:

    人们常说,你若要写作,就得研究专家的作品,这并不是说你只是阅读他们的小说,而且还应注意他们的写作方式,为什么用那种方式?他们为什么成功?这次成功和下次成功有什么不同?

    四、关于科学的精确性

    哈尔·克莱门特:

    你不能使故事与生活中已知的事实矛盾,例如跑得快的动物一般腿长,吃草的动物脑子不会发达。

    保罗·安德森:

    约翰·坎贝尔曾引用过一个可怕的例子:一颗行星围绕着一个蓝白色的太阳,上面有氧气和氟气。这在化学上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氧和氟在阳光照射之下立刻爆炸结合。

    五、关于写作和投稿

    阿西莫夫:

    如果每一个你写的故事代表你创作教育的一个阶段﹐那被退稿又算什么。(编辑退稿不退人)。下一篇会更好﹐再下一篇再更好﹐总有一天……这么说的话。又何必投稿呢?要是你不投稿的话,你怎么知道你何时会毕业?毕竟你不知道那一篇作品会被采用。

    罗伯特·海因莱因:

    必须不断写作(光说不练不行)。必须写完你已经开始的故事(不可半途而废)。除非编辑提出要求,一定不要擅自重写你的故事。写好后一定要寄给有关杂志,锁在抽屉里永远不会发表,也听不到别人的意见。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e086b4490554

    #3223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一名科幻作家与各位幻迷分享,如何创作一本科幻小说,以及靠科幻养活自己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31885614/?refer=hot

    • 该回复由河流的头像河流 于 4年、 7月前 修正。
    #3225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星语:您对科幻创作的新人有什么想说的吗?

    郑军:一定要扩大知识面!提升科学与人文修养。

     现在的科幻作家,我不是指新人,是指一线作家,从知识面和视野上看,很难与科技界,文学界、文化界一线大腕相比。他们同台讲演时我见识过,这就是给我最深的印象。有个拿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家说,国内主要科幻作品他都看过,没一部让他感动。他没说这些作品写得不好,而是不能让他感动。那是更高的标准,现在的科幻还没达到。

     作家不可能征服和自己知识水平同级的读者,何况读者经常会更高。人家一看作品,就知道你肚子里没有货,只是语言文字写得漂亮不行。新人也是一样,一定要用更高的视野和文学标准来要求自己,光科幻圈里这种标准是不够的。包括最高水平的美国科幻,都还拿不到艺术台面上去。

    参考资料: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51816360/?type=collect

    • 该回复由河流的头像河流 于 4年、 7月前 修正。
    #3229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问:您认为我国目前科幻文学现状如何?对其发展,有哪些建议?

    答:当今我国科技不断进步、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客观推动了我国科幻文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尤其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走出了国门,并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引起关注,这无疑是对中国科幻文学进步的肯定,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开端,中国科幻文学还将走向更大的发展舞台。对此,我有四点建议,首先,对科幻作家的培养不能放松,目前我国优秀的科幻作者人数并不多,这与科幻正繁荣发展的态势并不匹配。其次,搭建好诸如科幻类网站、期刊,以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等平台,让科幻作家得到足够的锻炼,促使他们成长。第三,促进科幻文学知识产权的跨领域转化,更大程度地挖掘科幻知识产权的价值。最后,相关科研人员应该进行深入的科幻文学研究,总结其与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辅助科幻文学的发展。

    问:您认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幻作家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答:要掌握科幻文学的创作方式,我认为,对作者有三个要求。其一,融入科技的生活,不能把目光只局限在日常琐碎的柴米油盐,要更多关注前沿科技的进展,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垃圾处理技术等,好的科技灵感才能给作品带来新思路,要不拘一格。其二,打开脑洞,科幻文学是大脑洞与新科技碰撞出的‘火花’,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产生火花的‘点火器’,因此,需要突破惯性思维的束缚,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更多新颖的故事。最后一个要求则是进行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即拥有较高的文学水平。针对这一点,作者可以通过增加阅读量、提高写作水平来实现。

    问:中国科幻如何与世界科幻接轨?

    吴岩:实现中国科幻与世界科幻的接轨,用语言大师诺姆·乔姆斯基的话说,就是要将‘表面语法’下降到‘深层语法’。所谓‘表面语法’,是指基于本土环境和氛围所形成的拥有本土特色的题材和创作,而‘深层语法’则是全世界都可以理解和感受的主题。周星驰的《美人鱼》就是一个拥有‘深层语法’的很好的例子,这部电影以环保为主题,正中全世界焦点话题,该电影就具备了明显的世界性特征,这值得科幻作家和科幻产业思考研究,如何在拥有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将作品融入世界性主题。

    问:您总是写关于未来的书,您是如何看待我们面临的未来?

    吴岩:今天,我们比以往所有时期都更关注未来,而未来,也在以更快的速度向我们接近,因此,如何与未来进行交往,这不仅是未来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科幻作家关注的问题,更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能力。2014年出版的《地平线未来丛书》,就是帮助我们在迈向未来的懵懂中,逐渐看清未来到来的节奏,从而调节和掌握自己的脚步。

    吴岩:科幻作家要更关注未来
    https://www.sohu.com/a/112928005_115402

    #3230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非常荣幸,其实今天还是挺汗颜的,不知道在座的这么多写作的大牛,大家讲得都是很多行业专业这方面的写作,我今天可能讲一些比较偏文学性方面的写作,这跟我们本职工作不一样,我本职一直在IT业,我在谷歌和百度都呆了将近十年,现在在一家创业公司叫诺亦腾。

    我一直自称自己是业余科幻作家,一是因为我确实都是用一个业余的身份在写作,从来没有全职写作过,另外有一个比较鸡贼的想法,我说自己业余的,如果说写得不好,大家觉得业余的肯定写得不好,业余的比专业的写得好,有一点自己吹一下牛逼的感觉。

    作为业余作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痛苦,我本身不算是理工科的人,我是中文系出身,可能是在中学里算是一个理工的背景,我是北大中文系纯文科生,但是一直在科技圈里打滚,会有非常多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他读我的作品提出一些意见就是说,你这个不科学,他会点出我写作里面非常多的一些关于科学的一些部分,有非常多的硬伤或者跟现有的理论不相符的一些东西。

    大家知道,我们是写科幻小说,科幻小说不是科技论文,非常多的一些东西是建立在现有的一些科学基础上,但是做一些合理的想象和推演。刘慈欣,现在已经被封神的大牛老师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说,如果你想找出一些科技上的创意上的硬伤,你到科幻小说里面来找,就找对地儿了。

    所以我也非常赞同这一点,在虚构的故事里,你来寻求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是有问题。还有另外一种读者,他是一种反思性的读者,他会觉得,你写下来所有东西都是虚构的,都是一个编造的,哪怕你告诉他你写的就是一个自传或者非虚构的,他都会从里面寻找一些破绽。

    举两个例子,非常有名的是发生在1938年奥森威尔斯的一件事。当时在美国的电台里广播了一则关于火星人入侵地球的一个故事,这则电台的广播引起了非常大的恐慌,所有美国民众都以为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甚至跑出家门,报警甚至是打包离开自己的家门,就因为奥森威尔斯用电台这种形式把整个故事编的非常的真实,非常具有真实感。

    另外一个是,像柴静的雾霾的调查,她同样用了一个视频的方式,把所有的数据都做得非常的充分,她也用了一种非常客观的中立口吻叙述整件事,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的人会置疑她的立场甚至她的出发点,他会觉得你这里面肯定有不真实的一个东西。

    所以很多时候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所有的非虚构里面都存在有一定虚构的成份,你对各种数据的调用,对角度的选取,对不同的编辑,秩序的编辑以及对你主观色彩的进入,都会有一些虚构的成份。包括纪录片也好,他也绝对不是一个纯然客观中立的存在。虚构作品的话,我们同样不能认为它是完全由作家空想出来的东西,它里面也会是有非常多真实东西的存在。

    我非常喜欢的一部漫画《JoJo奇妙冒险》,里面的一个角色叫岸边露伴,他是一个漫画家,他说只有写实感才会给作品的生命带来一种气息,他才能带来最佳的一个娱乐效果,就是说为什么我们要在科幻的作品里寻找一种真实感或者是写实感。

    尤其钛媒体做科幻频道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我们会发现,在奇幻和科幻之间,非常多的人,他会希望看到一个科幻里面带有非常强烈的写实色彩,包括刘慈欣的三体,包括火星救援。(刘慈欣)成功非常大的一部分,是他写的跟真的一样,这是成功的科幻作品里我觉得非常重要的特质。

    怎么样达到这种把假的说得跟真的一样的技巧呢?其实我们看看诗人柯勒律治,他提出悬置怀疑(编者注:suspension of disbelief”,所谓暂停我们的“不相信”,但前提就是“我们是不相信的”,只是我们暂停这个怀疑,暂时去相信它。是先要有这个“不相信”,然后才有“信”,这是一个非常辩证的关系),像黑客帝国里面两个小药丸一样,你可以选择相信和不相信。

    怎样做到这点,让读者在欣赏你文学作品的时候,暂时的放下对于其中超自然部分或者是不合理部分的这种怀疑,全身心的投入你的文学叙述里面,去欣赏你的这部作品呢?其实他有几个小的技巧,我也做了一下小的分析。

    第一个是人性的情怀,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比如说我们看童话故事和神话作品的时候,你很清楚他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艾丽斯梦游奇镜里小女孩面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首先是恐惧,其次是带有兴奋,这种反应能够把每个读者带入到那个情景里面,会引发很多共鸣。你知道这是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能够暂时放下对它的怀疑,把自己带进去,欣赏这部作品。

    第二,叫形似真实,形似而神不似。举个例子,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我去年看了一部美剧叫毒枭,第一集片头解释了魔幻现实主义的一个定义,说马尔克斯把非常多的我们看似荒诞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日常生活的口吻写出来。

    比如说他写到一家人举办了一个家庭宴会,请来了一些亲朋好友,其中有一个人是个律师,他在坐席之间跟女仆说,请你把青草煮好之后递上来给我,女仆非常惊讶说什么样的青草,说像毛驴吃的那种青草一样的那种青草,这是非常荒诞生活历的场景,但是马尔克斯在他自己的自述中说,这样的场景其实在他生活的哥伦比亚的那个环境里,那个社会里是日常生活里可能会发生的。

    包括大家看《毒枭》,一个贩卖可卡因的大毒贩,最后成为一个总统候选人这样的一些情节,在真实和虚拟之间有非常多的一个对接。把真实的细节和表现的形式会融汇到写作中去,他读的过程中,好像进行一些我们日常的生活,但是细细的品来,他背后一些根本的理念完全是有背于我们的常理。

    比如说非常有名的科幻作品叫《巴比伦塔》,是华裔作家叫姜丰年写的,他写的一群人,在建造一座高塔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他把所有的这些细节,用的这些水泥,砖石包括建造过程中,所有的人文社科的这些细节都描写的非常清楚,但是最后造这座塔的工匠到塔顶的时候,发现这座塔到达的是一座坚固的但不是像我们想象的天空,而是一个硬壳,他打破硬壳之后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地面。所以这个宇宙的结构跟我们已知的结构完全是不一样的,他用近乎非虚构的写法写世界观宇宙观的构造,他用一种形似真实的方式去构造的这种东西。

    最后一个叫认知疏离,这个比较好解释。比如说在《三体》里面会提到非常多的天体物理,读者在读到的时候,有可能你在没有具备这方面知识的情况下,你可能会暂时把这个概念悬置起来,只有你接受它,才能跟着它一起往前走,它慢慢的把不可能性引诱你进入完整的故事逻辑里面去。

    但是这个做法有可能会有一个副作用,比如说他遇到了像天体物理所的李淼老师这种,他会对他引用每一个天体物理的概念发出置疑,甚至写了一本书叫《三体中的物理学》,包括刘慈欣老师用错了哪些,引申了哪些。

    其实在科学里面,我们发现,当一个人去看电影,比如说他看电影里有一个人在踢足球或者用手拿一个东西的时候,他用功能性和磁共振发现他脑部的一个活动是跟观众自己用手去拿一个东西时激活的部位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大脑是非常牛逼的建模器。

    大脑没有区分我们对真实世界的建模,和对虚构作品的建模,我们阅读一些文字作品时,我们会在脑子里建立起一个模型,而这些模型对于你大脑相应部位引发的神经冲动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我们在写东西时,其实就可以模拟这样的一些东西,模拟真实的人在认知不同物体时他所需要的这种过程,给他产生最大的一种幻觉,让他产生最大的一种真实感,这也是我在日常工作里做的虚拟现实写作他都是为了给人造成一种近似真实的一种幻觉。

    到最后有可能是我们所处的一个现实,其实也是对另外一个现实的一种虚拟和想象,因为在这样的一个我们已经完全能够模拟非常多的一些感官体验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办法清楚的分辨到底哪些是我们自发的一些神经冲动,哪些是其他的媒介包括可控不可控的,刚才说的Facebook给你推送的一些内容,微信给你触发的一些反映等等这些东西给你引发的神经冲动,这些我们都可能受到外在的影响。

    在写作里面,不管是虚构还是非虚构,我们都希望营造一个最强烈的真实感,因为这种真实感是我们每个人都去渴望得到的,因为他能引发我们最大的一个情感的共鸣、认知的投入,然后寻找追寻一种意义。希望能够看到各位更好的作品,也希望我们钛媒体能够办得越来越好,包括科幻频道非常期望你们今年能够有非常大的举动,帮助我们科幻作家为作品找到更好的一个发表途径和平台,谢谢。(本文根据2016钛媒体原创节——暨钛媒体三周年庆典上演讲整理而成,王玄/编辑)

    参考资料:
    https://www.tmtpost.com/1499099.html
    【原创节】科幻作家陈楸帆:科幻小说如何营造引人入胜的真实感?

    #3233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一般来说,很多新人写者往往选择开始写作时,都不会选择科幻、玄幻、魔幻这类的类型(科幻、玄幻和魔幻是不太一样的小说类型)

    下面,我们来说说如何写出精彩的科幻小说

    一 幻想要大胆
    著名科幻作家叶永烈说,科幻小说就是科学+幻想+小说。在“科学”“幻想”和“小说”三个并列名词中,谁最重要呢?当然是幻想。
    研究中国科幻的英国学者爱丽丝1985年在成都第一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大会上讲话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科幻最大的缺陷是幻想不够大胆。
    科幻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想象力的竞赛。
    一种大胆的、全新的幻想的点子决定了科幻的价值。
    艾萨克·阿西莫夫从现代电子技术,特别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联想到缩微技术,从而幻想某一天人和战舰能缩微到可在人体的血管中激战。他的《奇妙的航程》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缩微人在人体内脏器官内的感觉。如果没有惊人的微缩技术这一核心,这部长篇科幻就无法成立。
    “魔鬼三角”是加勒比海上一片事故频发的海域,这本是事实。西班牙科幻作家柯蒂斯·加兰将它幻想成飞碟基地,其幻想充满了真实感和扣人心弦的氛围。《魔鬼三角与UFO》这部科幻小说使他一举成名。
    我们可以想象恐龙在某个特定的海域代代繁衍,也可以想象在金星可怕的风暴中生存;可以写地球儿童与外星小孩的友谊,也可以写地球人与外星殖民军的战斗。……总之,从古到今,从宏观到微观,尽可驰骋自己的想象力。
    有专家将机器人、外星人、飞碟、时空隧道、灾难预言(比如核战之后的世界)作为科幻的“传统题材”。
    我国青年科幻作家韩松在其《宇宙墓碑》中,写主人公子承父业当上宇宙殡葬工,专门安葬那些在外星探险中故去的宇航员的故事。作品写出了地球人的孤独感,因为地球的使者越朝太空深处飞去,越是寂寞。韩松描写的人类的孤独感,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唤醒人类要珍惜现有的一切,特别是人间的真情。这篇作品在台湾荣获“华人科幻大奖”绝非偶然,而是因为它的核心——幻想是很新鲜的,很大胆的,因而是很可贵的。
    目前,一些科幻作者尝试着从中国古代神话中“猎取”幻想核心。比如,晶静的《女蜗恋》《嫦娥恋》是比较成功的例子。苏学军以战国时的秦楚大战为背景,写从飞碟上来的外星人与铸剑师的友谊,在极其悲壮的氛围中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科幻的生命力在于它不停地创造出“传统”(或一些模式),又迅速地打碎它,以更新的面目出现。既然人类的想象力的竞赛不会停止,科幻的创新就不会停止。
    人们初次尝试科幻创作,往往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进行“幻想”——这不失为一条成功的路子。比如:由于考试时间不够,幻想能有一座“时间银行”;面对屡屡出现的考试作弊现象,幻想有人在造“作弊机”;由对生活中不合理现象的愤怒创作《后门软件》;由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赞誉写下《太空炸弹》。随着社会生活和知识的积累越来越丰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拓宽了视野,喜欢“胡思乱想”“异想天开”的人们,会逐渐把握住怎样把瞬间即逝的幻想火花,变成绝妙的科幻构思。
    深受读者喜爱的科幻小说《等你一千年》,是青年科幻作家张劲松的力作。此作发表后,张劲松声称要首先感谢舒明武。因为舒明武在《科幻世界》发表了一束“科幻构思”,其中有一个构思讲宇航员执行任务一去千年,恋人为了等他归来而不断“单细胞繁殖”,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张劲松就根据这个构思写成了这篇爱情题材的科幻。由此可见“幻想”何等重要。
    初学科幻创作者要打开思路,不妨在一起围绕着几个科幻题材“神侃”。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就是与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神侃”时受到启发,朋友们称这种聚会为“奥林匹亚学院”。我们可组织自己的“奥林匹亚学院”,各种“异想天开”大撞击,说不定能撞出些大胆、美妙的科幻构思来。
    二 以人物性格的发展推动情节发展
    有了好的科幻构思,只能说是有了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好比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循环”。科幻的“血液”就是情节。情节的发展除了靠科幻构思来推动之外,还有个动力,就是人物的性格的发展和人物之间某种关系的变化,它可以算是“另一个心脏”。“两颗心脏”轮番跳动或一齐跳动,推动着情节发展。这和纯文学作品是相同的。惟一的区别仅仅在于纯文学反映的是真实的社会生活,而非科学幻想。
    比如王晋康的《科学狂人之死》,小说的科幻核心是一位叫胡狼的科学狂人发明了“复制技术”——包括复制人。这种复制技术,不仅可以复制一千个情人,还可以复制一千个总统。这种发明本身就会给社会带来混乱,势必遭到各方面的反对。“发明”(科幻构思)本来与环境已经构成了尖锐矛盾,加之狂人的性格癫狂,不顾一切,使矛盾如火上浇油,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最后胡狼“自我毁灭”。
    又如,中国著名女作家湛容的小说《减去十岁》(它被日本科幻界称誉为社会科幻小说佳作),说的是“文革”十年耽误了许多人的青春,上面下发了一个“文件”,所有人计算年龄时都可以减去十岁。这样,将退休的干部还可以再戴十年乌纱帽,而年轻干部则可能退回中学时代,各种人面对减去十岁的“文件”有各种心态。在这里“幻想”与人物命运紧扣在一起,若没有“减去十岁”,则没有任何故事。
    又如美国科幻名篇《怪胎》,讲姗曼莎女士怀孕后检查身体,让胎儿与一台万能电脑通了信息。结果胎儿在电脑教唆下支配母亲干出许多坏事、蠢事,甚至杀害自己的情人。在这里,科幻构思始终融化于感情之中,推动情节发展,这是小说的“主心脏”。姗曼莎怀着既疼爱腹中的胎儿又惧怕他捣鬼的矛盾心清与胎儿斗争是“副心脏”。这两颗“心脏”轮番推动着故事发展。
    有经验的科幻作家在给主人公“设计”性格时也很注意精心安排人物关系。杰克·伦敦的《九死一生》中的主人公屡遭劫难,而把他当做实验品的竟是他的亲生父亲。《追踪汽车杀手》中抓杀手的侦探和杀手原是一对好朋友。当然,《九死一生》中那位野心勃勃的科学家的实验(科幻构思)的成败连结着儿子的生死,汽车杀手(人与汽车合为一体,成为超智能汽车)与侦探的智斗,既展现了杀手的性格也推动了情节发展。由于人物关系安排得巧妙——人物之间的决裂或重逢,爱或恨,生或死都容易使作品产生波澜,牵动读者感情。若人物关系设计得不好,从交待关系到发生冲突,过程长,费笔墨,也许还不讨好。当代著名剧作家曹禹的《雷雨》在设计人物关系上是非常高明的。《雷雨》中人物之间的纠葛就是一本戏,令人不得不叹服。
    有些初学者写的科幻习作,没有把科幻构思融化于情节中。比如,有一篇《飞碟教室》,作者写一只飞碟载着外星人到地球授课,这本应是一篇有想象力的作品。但作者只把“在飞碟上授课”作为背景来写,把笔墨用在描叙外星教师的音容笑貌上,让科幻构思游离于情节之外,这与“飞机上授课”、“乡间授课”、“广场授课”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我们顺着构思朝下面想,即在飞碟上授课,也许人处于失重状态,头在下脚在上,一会儿眼镜飘起来,一会儿粉笔灰四处散开弄花了老师的脸。也许有一个最守规矩的同学被“坏同学”捉弄,让他在失重状态做了一件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愚蠢事,令人捧腹。这样,科幻构思成为“动力”,而不是“布景”,才算真正的科幻。
    还有一些作者把科幻当作工具(或武器)展览来写。你发明了一种激光枪,占了上风,我发明一种光子炮把你打得一败涂地;你再发明一种更厉害的中子武器重开战,我再发明一种中子炸弹来应战。这种科幻武器大战,打来打去,打得热闹,却没有给人留下丝毫印象,也是犯了“游离病”——科幻构思好像推动了情节,但与人物无关,与人物性格无关,都只有简单的“打”和“杀”。一个善良的人面对最先进的武器,他的内心世界会掀起什么样的波澜?他使用武器时会不会有许多顾忌?一个鲁莽的汉子与一个娇气小姐面对新武器时又会出现什么情况?科幻小说(或故事)既是小说,就必须与人有关,见物不见人就不是一篇好科幻。
    恐怕读者对《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都相当熟悉。《西游记》中戴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演出了多少活剧?它既是唐僧控制和惩罚悟空的法宝,也是猪八戒搞小动作报复师兄的工具。一只紧箍咒,让读者看到唐僧的愚(过分的善良忠厚)。八戒的贪和悟空的忠。而《封神演义》中“新式武器”大展览大比武,杀得天昏地黑日月无光。但武器与人的性格发展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反而留不下什么印象。仅仅从道具的应用这一点来看,《西游记》就比《封神演义》的文学价值高得多。
    更有一些缺乏经验的作者,把科幻写成武器(或新发明)“说明书”,读来索然寡味。
    三 故事要引人人胜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说:“小说就是讲故事。”
    讲故事是要让人听的,写出小说是让人看的。高明的说书人和有经验的作家在对待听众和对待读者时都采用同样的“手段”,即:制造故事悬念,以勾起听众或读者的好奇心。
    王晋康的《追杀》一开始就设置悬念:K星间谍潜入地球。“反K局”派超级侦探于平宁去对付5个可能是K星的间谍嫌疑分子,“只要找不到可靠的豁免证明,就一律秘密处决”。
    这时,读者会提出若干问题:于平宁能不能找到K星间谍?他会不会滥杀无辜?于平宁为什么会如此仇恨K星间谍?
    王晋康首先安排了于平宁全家遇飞碟,妻子和孩子被飞碟上的K星人杀害的情节。回答了为什么于平宁那么仇恨K星人的问题。同时,作者巧妙地埋下一个伏笔:于平宁与K星人遭遇时曾死里逃生。当最后,于平宁发觉自己就是K星间谍时,才使读者大吃一惊:原来如此!
    所以,设置悬念和埋下伏笔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悬念和伏笔要尽量安排在故事的开篇。
    要故事精彩,除了设置悬念和埋好伏笔外,很重要的是要有个好的开头,有出人意料的或令人回味的结尾。
    邓若愚的《天问》一开头就有“戏”:“安云知道怎样适度地运用自己的姿色。”
    何宏伟的《本原》从一家小酒馆敲响开台锣鼓。从弥漫着烟昧酒味的气氛中,把人们引向微观世界——引向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这一严肃主题。
    龙凯骅的《未来》一开始就写一位不堪学业重负的学生想自杀。这和许多惊险科幻故事一样,开始就是一场生死搏斗,都是为了抓住读者。
    一位作家说:写文章,从第一句话开始就是为了有个好结尾。
    另一作家说:故事要围绕高潮来编。
    “为了好的结尾”和“围绕高潮”,都有道理。此外,还要根据故事本身的需要来编。
    那么,科幻小说中的故事是怎么流动起来的呢?前面谈到“两个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情节发展。而“发展”和“流动”的方法有所不同。
    一种是时间流,比如《魔鬼三角与UFO》,是按照时间顺序讲故事的。
    一种是空间流,比如《远古的星辰》《没有答案的航程》,是一幅幅画面,稍微交待一下时间,就流动起来了。
    还有其他的“流”,比如按人的主观意识的流动创作的“意识流小说”。
    讲故事,还需要一个最佳叙述角度。
    什么是最佳角度?举个例子:从前,有一位既是独眼龙又瘸腿的国王,要画家替他画一张肖像画。第一位画家为了美化他,将他画成双目炯炯有神,正在威风凛凛检阅仪仗队的伟人。结果,国王将画家杀掉,因为国王认为这是对他的讽刺和亵读。第二位画家吸取了教训,照实画出瘸腿拄着拐杖的独眼龙,国王也不高兴,又将画家杀掉,因为国王不愿承认自己如此难看。第三位很动了一番脑筋,将国王画成举枪瞄准的姿势(自然要闭上一只眼睛),而一只腿踩在一块石头上(自然看不出他一只腿短)。国王看了大为高兴,因为它既真实又掩盖了自己的缺陷。这位画家显然十分机智聪慧,巧妙地设计了国王姿态的最佳角度。这则故事对创作科幻小说时如何谋篇布局,不无启发。
    叙述角度还有一个通过什么主体审视、观察面临的一切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叙述人称。
    一般在讲故事时,比较少用第二人称叙述,除非在故事发展到一定阶段,由某人交待一段情节,如“他”遇到什么事时是怎么想的、做的等。其实,那只不过是“转述”而已。另外,在某些抒情诗里,有你如何、你怎样的叙述,那是便于作者直抒胸臆。
    第三人称又称“万能角度”。它一会儿可以让你讲太空中发生的事,一会儿可以让你交待地面上的雷达站如何动作,这种角度相当自由。比如《冷酷的平衡》,开始写飞船上发现了偷渡者,偷渡者被逮住了,原来是一位少女。为了“平衡”,少女将被“处死”——抛掷在太空中。飞船的驾驶员想方设法让少女与他的哥哥通了话——补充交待了他哥哥等待飞船的援助,处于险境。这样把环境(太空中一艘飞船),主人公和她的哥哥的关系,有条不紊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妹妹将被“处死”之时那动人心魄的场面,作者绘声绘色地、多角度多层次地推进,收到极佳的效果。第三人称被称为“万能角度”,但恰恰是“万能”,在“拉近读者与故事的心理距离”这一点上,又不如第一人称。
    著名作家茅盾在谈到短篇小说创作时,特别推崇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认为这样切人快、省笔墨,一下子就把读者拉进了故事之中,还易使读者与作者贴近。
    《天幕坠落》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选择了最佳叙述角度。作者以一个小男孩的口气,叙述了一个家庭悲剧故事。首先,我——一个小男孩,就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觉。他不慌不忙,娓娓道来,讲妈妈生病,姐姐为救助妈妈到人体器官商店去出售器官,没有成功。爸爸为妈妈的病一筹莫展,用酒麻醉自己,姐姐对爸爸憎恶,妈妈去世,以及后来爸爸找到“富有的婆姨”,谋到“一份去南极的工作”——一句话,用儿童的天真语言来讲这个悲剧故事,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爸爸如何默默地为儿女生存献身的过程,也没有写爸爸被姐姐误解心里多么难过——这些描叙,若写出来也许会成为节外生枝的多余笔墨。没有写出这些,让读者去想一想:我看见爸爸的皮肤披在一位有钱人的身上,多么震惊;我把爸爸的秘密告诉姐姐,姐姐将如何追悔莫及。作品妙在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思维空间,让他去流泪,去回味,去思索。
    当然,第一人称叙述也有其缺点,就是要讲一个复杂的过程就不那么方便,特别是难于揭示他人的内心世界。为此,有些作者便采取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叉使用的方式。但这需要高明的结构技巧。聪明的作者在构思谋篇之前,得想一想,用什么角度叙述要讲的故事才会收到最佳效果。
    四 描写环境与氛围
    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
    月黑,风高,是某些具有惊险性内容的作品常设置的典型的环境与氛围。要写成一篇上乘的科幻作品,作者在构思谋篇时,一定要设计环境与氛围。不能设想在人烟稠密的平原,会演出“武松打虎”这样惊险、壮观的活剧来。
    《浓雾号角》写的是一只孑遗的恐龙潜伏在深海,当它听到灯塔的号角声时,误以为是另一只恐龙在呼唤。于是,它克服重重困难,游向灯塔。最后毁了灯塔,失望地潜回深海。作者布雷德伯里把故事的环境选在一座孤零零的灯塔和远离陆地的冰冷的海上。“灯塔在工作,灯光向四周射出,灯塔的喉咙发出浓雾号角的颤抖嗓音,岸上一百英里之内没有一座城镇”。这样的环境给故事的展开提供了最佳的“舞台”。
    《破楼梯》写的是一位作曲家回到与恋人一起生活过的小镇,在满是荒草、陈旧破朽的别墅废墟里竟见到了恋人的身影。一个惊险的科幻故事便在这样的环境展开了。作者在情节展开时,反复出现恐怖的破楼梯,为最后的凶杀作好了铺垫。
    对于作者来说,选择环境的重要性就好比斗蟋蟀,必须有一个小小的笼子。
    没有笼子,也就没有了促使两只蟋蟀相斗的典型环境,从而难以展现由蟋蟀厮杀所引出的故事。“笼子”有大有小。两人在平地上打斗,就远不如在飞驰的火车顶上、在直升飞机上打斗更精彩。
    《魔鬼三角与UFO》的故事背景是魔鬼三角,本来就是神秘莫测的地方,但许多后来者把这个典型的环境用滥了。作为中国作者,可否以藏北无人区、湖北神农架、楼兰古国遗址等,作为科幻故事产生的“环境”呢?
    一些初学科幻写作的作者在“讲故事”时,很不注意选择环境。
    比如写两个星球即将大战,为了方便交待双方阵容,常常一开篇就开会。A星上的首脑如此这般讲一番,司令官再接着讲;再后来呢,B星上也在开会。
    一位电影导演说:“我最怕拍开会的镜头,观众看起来烦。”
    著名作家蒋子龙说:“如果非要开会不可,你得在会上有惊人之笔。”
    项羽请刘邦赴“鸿门宴”也是“开会”,但“会”上杀机四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成为著名的历史故事。
    “乡巴佬”刘姥姥走进了大观园,也就是进人了当时封建官僚阶级骄奢淫逸生活的典型环境。她闹出许多笑话,让人看到贫富悬殊,看到逗她取乐的贾府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同样的,一位城里的娇小姐走进原始森林,或是几位不懂操作技术的孩子发动了飞机,或是非常严肃的长官走进了笑声浪语充斥的酒馆——对于那些特定的人物来说,以上特定的环境都比较容易出“戏”。
    有了好环境,还要写好氛围。为了使读者。“信以为真”,“身临其境”,你得用文字使读者的视觉,或听觉,或嗅觉,或味觉,或触觉感觉到你所描写的事物或景象。
    写计算机房“有很轻微的嗡嗡声,感觉到电流在元器件和电路中疾速流淌”。(这就是有了听觉)
    写火星上“各种各样的红色、粉红色、深红色,层次多得数也数不清,呈现出惊人的美”。(这就有了视觉)
    写杀人三叶草的血“粘稠,带一股腥味”。
    要造成一种氛围,不仅可以用语言描绘,也可以用对话达到这种效果。
    比如:“嘘!小声点,外星人正挨家挨户地搜查。”紧张的气氛跃然纸上。
    比如:“晦!地球人,微笑吧,我们阿尔法星上有适合你们居住的地方!”读者立刻感受到异星人对怵惕不安的地球来客的豁达、友善。
    鲁迅十分赞赏德国版画大师柯勒惠支的作品。柯氏的作品之成功,很大成分在于制造氛围的成功。比如描绘工人斗争失败后,一位老母亲在血泊中寻找自己的儿子——整个画面一片漆黑,只用寥寥数笔勾勒出老母佝倭的身影,让人回味无穷。有经验的作家都懂得怎样设置环境,营造氛围,使作品增色。
    五 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
    格里芬是一位天才的物理学家,发明了一种隐身术,把自己变成了隐身人。本来格里芬可以为人类做许多有益的事,但他自私、狭隘,竟向社会宣战,成了杀人犯,最后自取灭亡。H·G·威尔斯名著《隐身人》主人公格里芬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科幻小说毕竟是小说。小说需要人物。人物的特征,除了他仪表衣饰特征、语言特征外,最重要的是人物行动中表现的性格特征。比如王晋康的科幻小说《科学狂人之死》中的科学家胡狼,生性狂放不羁,一开口说话就“坦率”得令人生厌,如说:“靓女俊男与脓血枯骨的区别,只是原子堆砌的外部形态不同。”又说:“男女相爱仅仅是可恶而顽固的荷尔蒙作用。”他的行动(复制自己)更是他的性格使然。这位作家在《天火》中描绘的林天声,则是一位个性内向、肯动脑筋、外柔内刚的探索者。在绿杨“鲁文基科幻故事”系列中的鲁文基教授是一位古板而善良、急躁而能自省的科学家,与柳文扬《外祖父悖论》中的那个缺乏反抗精神的科学家老苏相比,显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最近几年国内作者所创作的科幻小说中,以科学家作为主人公的篇章不少,但有鲜明个性的“科学家”却不多见。
    科幻呼唤新形象,新人物。
    裴晓庆的《下雪的故事》写了一位“坏小子”,生活在气候已被管制的未来世界。为了让他心爱的女友看一看真正的下雪,竟然动用了半个城市的电力。这个爱情至上的“坏小子”属于不多见的“新形象”,既浪漫又有趣。
    初学写科幻的作者,应该在自己头脑中建一座形象的仓库。这仓库中装满形形色色的你所熟悉的人物。比如湖南作者唐剑华的《女同学木楠》写了一位天真、热情、可爱的外星来的女同学木楠。木楠虽是外星人,但可以看到这是从他的形象仓库中“取出来”加工的活生生的人。同时,作者对自己笔下人物所经历的事情和其所处的环境等,也须有所了解,写出来方能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童恩正是考古学家,郑文光是天文学家,叶永烈和金涛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和地理系。他们的作品中人物的“生活原型”,都来源于他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因而写来得心应手,真切感人。一个丝毫不了解宇航与战争的人很难写好有声有色的星际大战。初学者不要动不动就写大场面,就写统帅人物,要写活在自己形象仓库中的人物。
    在初学写科幻的作者中,常常把典型的性格理解为“标签化”,好则全好,坏则一无是处。或者把性格仅理解为脾气。这样写来就太简单了。人是很复杂的,人是会变化的。儒勒·凡尔纳笔下的艾尔通是个坏家伙,但在被流放荒岛经过一番反思后,重新做人,又成为救人于危难的好人。(故事见凡尔纳的力作《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科幻小说往往给主人公一个特殊的“科幻环境”,比如到处是黄金的星球,一间装有能操纵世界银行的超级电脑房,一只远离地球的生态球,还有像鲁文基教授的“鸟巢”那样的空间站。在构思谋篇之前,作者应该心中有人物,一个活鲜鲜的人“活着”。把他放在你设定的环境中,看看他与周围的人,包括他自己内心世界将产生什么样的冲突。
    高明的作者往往在文章一开始不让读者“吃透”人物,或者是欲贬先褒,欲褒先贬,或者是稍稍展露其性格的一端,让读者产生出乎意料的感觉,或急切地想知道究竟。《天幕坠落》中那位酗酒看电视消沉的父亲开始给人多坏的印象,后来读到他用自己的生命之躯换得姐弟俩的生存条件时,不禁大吃一惊,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追杀》中把K星间谍的矛盾着的内心世界从“既杀人又献花”的行动中展示出来,令人震惊。
    纵观中外科幻作品,与源远流长的主流文学相比,塑造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的人物,始终是科幻小说薄弱之处。科幻至今没有出现唐·吉河德、安娜·卡列尼娜、浮士德、欧也妮·葛朗台、葛里高利、阿Q、王熙凤、林黛玉等那样性格鲜明、形象饱满、内涵丰富的人物,这正是科幻作家应该刻苦攻克的一“关”。
    六 语言要准确生动
    科幻小说要用语言来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一切。
    语言,被高尔基称为“文学的第一要素”。
    科幻小说的语言风格应该跟纯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
    科幻小说的语言,“土”一些好,还是“洋”一些好?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中,有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还有其他为人称道的“土得掉渣”、(但极有生活气息,极有文学特色)的语言风格;也有很“洋”的,很先锋,很难让一般读者读懂的“现代派”、“超现代派”等。
    科幻小说常营造非现实环境,许多事件发生在未来的年代,太“土”、太“洋”的语言都不适宜科幻。比如写科幻常见的月球景色:“太阳从环形山落下来。”用山药蛋派的语言:“太阳,溜坡了。”用“先锋”语言或许是:“阿波罗疲惫地躺下,金色头颅渐沉于环形山之枕。”看来,都不如“太阳,从环形山落下来”更适当。
    由此便引出“什么是科幻小说好的语言”这一话题来。衡量的标准,首先是准确,其次是形象、生动。
    阿瑟·C·克拉克的《地球凌日》,描写宇航员埃文斯独自在火星上观察太阳、地球、火星排成一条直线时的壮丽景色。克拉克以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力,非常准确地描写地球“伸进太阳边缘、越来越深”,“一个完美的黑色半圆——从太阳上干净利落地咬下一块”直到整个地球“移到太阳表面上,以九千万英里之下的炼狱为背景,衬出一个浑然一体的黑色圆盘……你很容易将它错认为是块个头较大的太阳黑子”。准确的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球凌日”的壮美。而埃文斯的氧气即将耗尽,他为人类拍摄到这一自然奇观后就会死去,所以在壮美中充满悲剧气氛。
    除准确以外,语言还须形象和生动。
    在《魔鬼三角与UFO》中,这样描写游艇神秘失踪:“它消失得无影无踪,好像被蒸发掉了。”无疑,这是既简洁又生动的。
    《美食》表现遗传工程失控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它一开始就让读者看到女主人公的可怕面目:“她莞尔一笑,脸上的毛孔、痘痕皱成一团,满口肉瘤烂黄牙……朦胧微光中,难以分辨出手指间多硬结的肉蹼和血管。”这段语言让人物“呼之欲出”了。
    《怪胎》写被电脑“老梅”在娘胎里教得比一千个博士还聪明的“怪胎”降生后,“他的两眼闪出水晶蓝色的光芒。这绝不是一个普通孩子的眼光,而是一个猎人的眼光,一只翱翔的老鹰扫视旷野、寻找猎物的眼光。”当读者读到这些时,能不在心里打个冷战?
    除了语言的形象、生动外,能巧说也挺可贵。比如《蝶衣》一开头的语言就很讲究:“一只蝴蝶的死亡,色彩不再属于春天,翅膀不再属于飞翔。”这有着诗的韵致。
    要写出形象、生动的语言,不妨下功夫多读诗,诗中的妙喻常让人玩味无穷,初学写作者平时注意积累和研究前人的名篇佳句,烂熟于胸,方能有所创造。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写资本家的贪婪:“血液都在发痒!”真是写绝了;契河夫形容剃得干净的下巴“像光溜溜的脚后跟”,形容胖妇“脸上的皮肤不够用,睁眼的时候必须把嘴闭上,张嘴的时候必须把眼闭上”,都是神来之笔。
    其实,以上讲的是科幻小说中的叙述语言。小说中的另一类语言,即人物间的对话,同样需要准确、形象、生动。同时,还得让读者从对话中感觉到说话人的个性、气质。
    除了准确、形象、生动以外,语言精练也极为重要。契河夫说:“简洁是天才的姐妹。”要使一篇作品写得简洁,除了语言简练外,更重要的是结构精巧。“小说最忌拉过程”——一件事从始到终把过程拉完,平均使用笔墨,势必罗嗦、冗赘,败读者阅读兴味。
    要写一篇优秀科幻小说不算太难,要写出一篇语言上达到炉火纯青的优秀科幻小说,恐怕要耗费百倍、千倍的功夫。诗圣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大诗人对语言艺术尚且如此执著追求,可见真是艺无止境。
    七 细节要有血有肉
    一些读者初读《冷酷的平衡》竟感动得热泪盈眶。读罢又不禁会想:这明明是一个编造的故事,为什么那么感动人呢?
    一艘飞艇带着急救药品,从地球出发到密曼星去抢救克劳思教授一行。而飞艇上发现了一个偷乘者——少女玛丽,天真无邪的玛丽是为了看望哥哥克劳思而偷偷钻进飞艇的。结果,按宇宙间“冷酷的平衡”法则,玛丽将被抛出艇外——这个故事编得极好,但还不足以感人。让人感动的是,飞艇终于与克劳思联络上了,临死的玛丽.与痛心疾首的哥哥的对话形成小说的高潮。
    玛丽想起了7岁时的一件小事。那天晚上,她的小花猫丢了,小姑娘伤心地哭泣起来。哥哥牵着她,用手绢擦掉她的眼泪,哄说小花猫会回来的。第二天早上玛丽醒来时,发现小花猫果然眯着眼蜷缩在床脚边。过了好久,她才从妈妈的嘴里知道,那天哥哥早上四点钟就起床,跑到猫狗商店敲门,把老板从睡梦中叫醒,好不容易买回那一只相同的小花猫……
    这一段写兄妹感情的细节有血有肉,一个很有点男子汉气派的哥哥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妹妹正因为太爱哥哥才会成为偷渡者。所以,她大声呼喊:“哥哥,我有多少话要告诉你啊!现在不能了,我们马上要告别了。也许你还会见到我,在你的梦中:我梳着小辫,抱着死去的小花猫在哭;我像微风一样,轻轻吹到你的身边,随着你到处飞翔……哥哥,我将无法再思念你了,你可要加倍地想念我呀!”
    飞艇上的宇航员巴顿非常同情小玛丽,却爱莫能助。
    小说很细腻地描写了玛丽“站在巴顿背后,双手搭着他的肩膀,踮起脚,伸长脖子朝通讯器大声呼喊:‘哥哥,你好!’……巴顿感到滚烫的眼泪滴进了自己的后颈,他赶快站起来,扶着玛丽坐下,将话筒调节到座位的高度”。
    其实,巴顿替读者感到“滚烫的眼泪滴进了自己的后颈”,这是多么生动的一笔!
    著名作家流沙河谈到小说与故事的区别时说:“因有细节,故称小说。”
    中国杰出的作家沙汀将写小说的“秘诀”总结成八个字:故事好编,零件难找。
    所谓“零件”,就是细节。
    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瞎编”;而细节必须给人以真实感,哪怕是荒诞的细节也要让人有真实感。细节,必须有血有肉。
    阿西莫夫的著名短篇科幻《月球,血溅音乐钟》,描述一位贪婪的走私犯佩顿杀死了同伙,盗走了月球文物音乐钟,检察官请宇宙学家伦斯协助破案。伦斯和检察官来到佩顿家里,一番交锋后,伦斯请佩顿看一只破旧的音乐钟。佩顿看过音乐钟后,伦斯请佩顿把音乐钟扔过来。这时——
    佩顿机械地举起钟,用力一掷,但只掷到三分之一的地方,钟在地上摔得粉碎。
    佩顿曾百般抵赖,说自己从未去过月球,这一动作露了马脚。
    伦斯解释道:“月球引力比地球小,佩顿把钟举得很高,而投掷时用的力却相差甚远,说明他的肌肉还没有完全恢复,不适应地球引力……”
    可以说,这篇小说是围绕“掷钟,钟碎”这一细节展开的。这个细节,既将小说推向高潮,又表现了伦斯的睿智。
    在《生命之歌》里,王晋康是这样写机器人小元元的:“小元元放下白猫,用脏兮兮的小爪子亲切握住朴重哲的手。”
    当妈妈有意夸奖他棋艺高时,“小元元骄傲地昂着头,鼻孔翁动着,那是他得意的表情”。
    正因为这些成功的细节描写,把机器人小元元写活了,最后孔宪云要杀掉他才会产生震撼读者心灵的艺术力量。
    读《冷酷的平衡》可以明白:煽动感情靠细节;读《月球,血溅音乐钟》和《生命之歌》可以明白:刻画人物靠细节。《无悔的瞬间》的主人公宁可违反时间旅行法,遭到严厉惩处也不愿伤害自己的父亲。最后,她留下血写的两个字:无悔!这个细节使作品更具有思想价值。
    小说中的细节有时“附着”在一把梳子,一方黄手帕,一件小道具上,有时是主人公的一个小动作,一句口头禅。《天幕坠落》中父亲背上的黑红相间的棋盘就是极好的细节(也是极好的伏笔)。细节不仅煽情,而且使小说首尾呼应,结构更加严谨。
    诗有“诗眼”,戏有“戏胆”,科幻小说的“眼”与“胆”在于细节。有经验的作家,常常是先有了极好的细节,才逐渐编织故事。
    总之,细节在作品中的作用很大很多:它有助于展现人物的性格,揭示人物的心灵世界;可使作品的故事情节显得有声有色,生动感人;有助于渲染环境气氛,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能“画龙点睛”,使作品的主题思想一下子凸现出来。
    零件(细节)难找,但有心人——处处留意观察生活,琢磨生活的人,会经常拾到极好的零件。

    参考资料:
    小说心得·【教你写作】如何写出精彩的科幻小说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602/16/4512311_289938997.shtml

    #3234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新人科幻小说写作指南——如何开始写小说
    2020-03-20 23:05
      科幻小说,名义上而言,就是科学幻想小说,一种科学或者未来科学对人类生活、发展、变革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幻想类小说作品。

      在西方世界属于大众文化界和侦探类小说、魔幻小说等一起成为最为流行的通俗作品题材之一。

      科幻小说有软硬之分,软科幻小说重思想、人文等方面的探讨而较为忽略科学技术的可行性以及物质世界变化的逻辑性。

      硬科幻小说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以描写新技术或科学猜想来推动人类变革,进而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小说类型。

      不似欧美科幻走过黄金盛世,当今国内流行的科幻小说主要是以《三体》为代表,从当年的科幻爱好者才会喜欢的题材,慢慢发展到如今普通大众都有了解的程度,是走过了极为艰辛的历程,好在中国的科幻文学界开始有越来越多人在关注。

      讲到硬科幻小说的写作,个人略有拙见,在此分享给一些需要的新手朋友,各位职业作家也可不吝赐教!

      首先,说到小说写作的基础——故事创作能力。现如今流行的科幻文学作品的核心并不在科幻有多么酷炫,设定多么新奇,人物多么独特。

      小说的核心还是在故事。《三体》这样的文学作品就是因为有了横贯人类纪元数百年的生存与毁灭之焦点问题,才让故事如此迷人,各色人物粉墨登场,矛盾冲突连续不断,人类的选择,三体人的选,而持续全集的人类终极命运之谜,关于宇宙生存真相谜题,都是让人惊艳的所在。

      当然在故事性上,私以为大刘的笔力是不足的,即使从宇宙编年史类型的小说,阿西莫夫的一系列小说,就可称的上经典,不管是人工智能角度展开的幻想,考虑到“机器人三定律”的经典,在当代都有许多科研工作者会考虑在未来强人工智能诞生的时候强制植入这个定律。

      影视化的《我,机器人》是在下极为喜欢的一部作品,这其中就有探讨人工智能突破机器人三定律的可能性。剧情冲突,伦理矛盾,故事悬疑程度完全不亚于悬疑剧。

      更要提到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简直是人类星际编年史巨著,故事上初看的读者可能会有点不习惯,叙事习惯,故事设定,剧情冲突等等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这位伟大的科幻作家的作品都是上个世纪所完成,从二十世纪四十年的持续到九十年代,其篇幅之宏大,人物之繁杂,故事之精彩,更别说很多故事建立在跨越人类现有时间观念下无法想象的区间完成的。基地系列中人物刻画能力之强大,人物个性之突出,都是当代许多作者所欠缺的。

      当然关于科学发展的思考,硬科幻类作品也是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思路,为现代众多科研学者提供了参考方向。

      但是说回来,进行科幻小说写作,特别是硬科幻作品创作,先学会讲故事,掌握塑造人物的能力,完整的完成小说整个剧情,其后才是考虑科幻设定一类的辅助内容。

      如今大部分科幻电影大片,都是从那些视角宏大,波澜壮阔的故事开始,比如《星球大战》,动不动就是跨星系,跨种族级的宇宙大战,亿万生命参与,无数舰队在太空中猛放烟花,动不动就怼天怼地怼空气,然后把一颗星球轰成渣渣。

      又如《星际迷航:暗黑无界》,世界观宏大,故事发展也是从一颗星球跳到另外一颗星球,这些故事表现,在电影中很吸引眼球,但是在文学作品里,过大的世界跳跃,密集的人物出场,都是难以给读者留下好印象的。

      所以想开始动笔写科幻小说,创作好科幻故事,首先要从小人物,小事件开始写,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好故事,好小说一般都会从小处着眼,逐渐引出震动读者整个世界观的剧情冲突。

      从小处开始,由个人开始描写也更符合人类阅读习惯,方便读者带入到作品世界中,增强代入感,让读者对剧情发展产生兴趣,进而关注作品的后续内容。

      类似《三体》也是从叶文洁命运的曲折变化开始,到她最终执意在红岸基地对太空发射出了那一条回信而引出其后人类几百上千年的演化剧变。

      任何大事件的发生,社会的变革,科技的进步,在大浪潮之下,最终的落点,都是个人。不管是智能手机时代,苹果风暴、安卓变革,受冲击最大的其实并不是诺基亚或者摩托罗拉。

      而是个人,是所有手机的终端用户,他们才是这些浪潮中真正感受到巨大变革的人群,微信链接了熟人社交,陌陌打开了陌生人圈层社交,到如今的外卖O2O普及,滴滴专车风行,共享单车大热,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由智能手机引领的移动互联网变革所引起的。

      所以科幻作品在开端,尽量避免电影化的描写,避开宇宙变化,避开科技爆发,也避开直接的描写大环境,大场景的更迭。对新手而言建议从小处展开,从个人的生活、人生轨迹的变化,引出社会、科技变革,剧情也尽量聚焦在人物命运上,这样可以通过个人的变化来展现故事的发展。而避免写的太过假大空,少炫技,多讲故事。

    #3235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新人科幻小说写作指南——如何开始写小说
    2020-03-20 23:05
      科幻小说,名义上而言,就是科学幻想小说,一种科学或者未来科学对人类生活、发展、变革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幻想类小说作品。

      在西方世界属于大众文化界和侦探类小说、魔幻小说等一起成为最为流行的通俗作品题材之一。

      科幻小说有软硬之分,软科幻小说重思想、人文等方面的探讨而较为忽略科学技术的可行性以及物质世界变化的逻辑性。

      硬科幻小说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以描写新技术或科学猜想来推动人类变革,进而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小说类型。

      不似欧美科幻走过黄金盛世,当今国内流行的科幻小说主要是以《三体》为代表,从当年的科幻爱好者才会喜欢的题材,慢慢发展到如今普通大众都有了解的程度,是走过了极为艰辛的历程,好在中国的科幻文学界开始有越来越多人在关注。

      讲到硬科幻小说的写作,个人略有拙见,在此分享给一些需要的新手朋友,各位职业作家也可不吝赐教!

      首先,说到小说写作的基础——故事创作能力。现如今流行的科幻文学作品的核心并不在科幻有多么酷炫,设定多么新奇,人物多么独特。

      小说的核心还是在故事。《三体》这样的文学作品就是因为有了横贯人类纪元数百年的生存与毁灭之焦点问题,才让故事如此迷人,各色人物粉墨登场,矛盾冲突连续不断,人类的选择,三体人的选,而持续全集的人类终极命运之谜,关于宇宙生存真相谜题,都是让人惊艳的所在。

      当然在故事性上,私以为大刘的笔力是不足的,即使从宇宙编年史类型的小说,阿西莫夫的一系列小说,就可称的上经典,不管是人工智能角度展开的幻想,考虑到“机器人三定律”的经典,在当代都有许多科研工作者会考虑在未来强人工智能诞生的时候强制植入这个定律。

      影视化的《我,机器人》是在下极为喜欢的一部作品,这其中就有探讨人工智能突破机器人三定律的可能性。剧情冲突,伦理矛盾,故事悬疑程度完全不亚于悬疑剧。

      更要提到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简直是人类星际编年史巨著,故事上初看的读者可能会有点不习惯,叙事习惯,故事设定,剧情冲突等等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这位伟大的科幻作家的作品都是上个世纪所完成,从二十世纪四十年的持续到九十年代,其篇幅之宏大,人物之繁杂,故事之精彩,更别说很多故事建立在跨越人类现有时间观念下无法想象的区间完成的。基地系列中人物刻画能力之强大,人物个性之突出,都是当代许多作者所欠缺的。

      当然关于科学发展的思考,硬科幻类作品也是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思路,为现代众多科研学者提供了参考方向。

      但是说回来,进行科幻小说写作,特别是硬科幻作品创作,先学会讲故事,掌握塑造人物的能力,完整的完成小说整个剧情,其后才是考虑科幻设定一类的辅助内容。

      如今大部分科幻电影大片,都是从那些视角宏大,波澜壮阔的故事开始,比如《星球大战》,动不动就是跨星系,跨种族级的宇宙大战,亿万生命参与,无数舰队在太空中猛放烟花,动不动就怼天怼地怼空气,然后把一颗星球轰成渣渣。

      又如《星际迷航:暗黑无界》,世界观宏大,故事发展也是从一颗星球跳到另外一颗星球,这些故事表现,在电影中很吸引眼球,但是在文学作品里,过大的世界跳跃,密集的人物出场,都是难以给读者留下好印象的。

      所以想开始动笔写科幻小说,创作好科幻故事,首先要从小人物,小事件开始写,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好故事,好小说一般都会从小处着眼,逐渐引出震动读者整个世界观的剧情冲突。

      从小处开始,由个人开始描写也更符合人类阅读习惯,方便读者带入到作品世界中,增强代入感,让读者对剧情发展产生兴趣,进而关注作品的后续内容。

      类似《三体》也是从叶文洁命运的曲折变化开始,到她最终执意在红岸基地对太空发射出了那一条回信而引出其后人类几百上千年的演化剧变。

      任何大事件的发生,社会的变革,科技的进步,在大浪潮之下,最终的落点,都是个人。不管是智能手机时代,苹果风暴、安卓变革,受冲击最大的其实并不是诺基亚或者摩托罗拉。

      而是个人,是所有手机的终端用户,他们才是这些浪潮中真正感受到巨大变革的人群,微信链接了熟人社交,陌陌打开了陌生人圈层社交,到如今的外卖O2O普及,滴滴专车风行,共享单车大热,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由智能手机引领的移动互联网变革所引起的。

      所以科幻作品在开端,尽量避免电影化的描写,避开宇宙变化,避开科技爆发,也避开直接的描写大环境,大场景的更迭。对新手而言建议从小处展开,从个人的生活、人生轨迹的变化,引出社会、科技变革,剧情也尽量聚焦在人物命运上,这样可以通过个人的变化来展现故事的发展。而避免写的太过假大空,少炫技,多讲故事。

    参考资料:http://www.12hnews.com/news_story/271473.html

    #3285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拉兹:《科幻世界》是科幻爱好者的圣经,第二节课是《科幻世界》主编拉兹老师的“中国和世界科幻现状及科幻写作技巧”。他先提到了目前投稿的中篇缺失,多以单核短篇为主,故此他主编的《科幻世界》未来会增加中篇量并趋于多元化。

    接着,拉兹老师抓住“科幻”展开深度解读。譬如科幻的定义:其确定性在于“以现有科学为基础”,而不确定性在于“合理想象”,这导致许多作品与硬核读者的标准相悖,但也不应排除在科幻之外。

    譬如科幻的功能:拉兹老师表示科普功能是必然存在的,如为之而生的科普型科幻,但有功能不一定有责任,如文学型科幻。其他功能还应包括,培养科学精神、预言新科技、阻止"坏未来",以及消除人们对时代和科技的焦虑的深层功能等。

    拉兹老师特别强调,科幻作品中的科技是为了故事服务的,与现实相符只是偶然,科幻有预言功能但不承担责任。

    对于中外科幻现状,拉兹老师表示,相比于世界的创作多元、读者广泛、载体平行发展,中国科幻则表现出创作精英化、读者硬核、载体单一的特点。

    对于科幻的写作技巧,拉兹老师为初涉科普科幻年轻朋友支招,提出许多实用建议:
    (1)遵从一般的文学技巧;
    (2)科学方面遵从必要性原则,不要给自己挖坑,前人写过的东西不必回避;不给读者设门槛,科学内容通俗易懂;创造科学概念时命名要直观;
    (3)文学要与科学融合,科学不是点缀而是推动故事的发动机;与现实中的自己相融合更写实;
    (4)追求差异化、个性化、专业化;
    (5)勇于投稿,投稿只在乎你的故事,而不是你是谁;
    (6)终极技巧:多看多写,动笔写就要写完。最后,拉兹老师提出希望,中国科幻可以加入东方元素。同时点明,科幻作品不要给自己设限,故事是第一位的。

正在查看 14 个帖子:1-14 (共 14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