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

已创建论坛回复

正在查看 15 个帖子:1-15 (共 34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回复至: 中国科幻迷杂志一览 #5800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与Fanzine(同好杂志)相对应的是Prozine(专业杂志)和Semi-Prozine(半专业杂志)。其最重要的区别为是否提供专业级别的稿酬。当Fanzine开始吸收广告,提供少于专业级别稿酬以吸引专业作者的时候,它就变成了Semi-Prozine。

    回复至: 中国科幻迷杂志一览 #5799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星云 1986
    银河 1995
    立方光年 1995
    科幻小品、科幻乐土1995
    宇宙风 1995
    超新星 1996
    异度空间 1996
    第十号行星,TNT 1996
    上天梯 1996
    星龙 1996
    香港科幻会会刊 1996
    临界点 1998
    苍穹火焰 1998
    无限地带 1999
    第五季度1999
    远瞩报2000
    星尘 2001
    星火花2002
    幻翔 2002
    灵南科幻 2003
    清协会刊(不定名) 2003
    星虹 2004
    边缘 2005
    幻翔 2006
    幻动 2006
    Visionary 2006
    飞扬人物周刊 2006
    WE 2006
    科幻就在身边 2006
    大幻想网络科幻杂志 2006
    星渊 2006-10
    声-Voice 2006
    幻想周报 2006
    旧周刊 2007
    幻风 2008
    非卖品 2008
    少年贩 2008
    科幻双周刊 2008
    暗辰 2008
    42号幻想作坊 2008
    ECHO 2009
    幻想新刊 2009
    科幻世界吧吧刊 2009
    新幻界 2009
    溯空 2009
    白岸 2010
    中国新科幻 2010
    大都会科幻评论 2010
    Truth in Fantasy 2010
    中国科幻月报 2010
    龙堡志 2010
    深空·幻世纪 2011
    幻然一周 2011
    中国科幻研究 2011
    新尘科幻 2012
    科幻评汇(原拆除者) 2013
    科幻文汇 2013
    蝌幻新时代 2013
    极小值Minimum 2013
    异想 2013
    小科幻 2013
    黑暗年代 2014
    不周2014
    腾讯科幻部落刊 2015
    超新星少儿科幻特刊 2015
    荒启科幻 2015
    科幻双月杂志 2015
    不周 2015
    微光星尘 2016
    幻想号外 2016
    空想家 2016
    Fan科幻 2016
    衬衬杯月刊 2017
    幻河星空2018
    河流 2018-
    朝闻道 2019
    第三类食谱 2019
    未来历史档案局 2020
    科幻江湖 2020-04
    Q幻世界 2020-01
    零重力报 2020-07
    科幻周刊 2020-04
    梦·河 2020-12

    回复至: 王丰墓碑 #5796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CCB的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和瓦力即将从CCB2020年的作品里面选择20几篇做一个内部交流精选集。结果几乎全是上半年的,下半年寥寥几片。
    整个候选大概是60篇左右,上半年就占了40多篇,王丰占了多少?就占了两篇,其实事情很明显了。我们真的要呼唤真正的好作品与认真的创作态度了,这也是本次演讲的主要目的,CCB的质量不应该这样颓废下去。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大家还是回到自己原来的创作轨迹上吧。王丰只是一时兴起的潮流,正如其发动者笠原所说,在经历一个高潮后就会沉寂。高手们还会回归到他们原来的创作中去,而没有认清这一点的可能还会迷途于其中,继续按照原来的标准去创作,这对自己的创作是有害无益的。
    我们为什么要创作?这是因为创作者希望能从评论员的评论中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假如一切变成了第一类整活,变成了所谓的娱乐项目,那我们苦苦坚守的东西就不复存在了。
    问问各自的初心吧,你最初走进创作时,最想要的是什么?假如列位看官能明白这点,我便不再废话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笑匠,E哥的投稿,他们在八月份的时候投了一次王丰,但实际上按照他们的自述只是把主角的名字改了下,仅仅是点击了一下word文档上的替换键,如此而已。
    王丰本来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因为他遇到的事情成为了梗,被人突发奇想整活。大家再思考一下去年二月份开始出现王丰的时候,一路过来一直到七月份,这类作品其实一直都是垫后的存在。假如我把王丰换成墨鱼,那事情又会怎样发展呢?没有人关注。就是因为它的重复性和高频率性导致出现了一定盲目的干扰。
    有点后悔写去年那篇王丰的文章,但也正是因为写了这样一篇文章才会关注到这后来一系列的变化与发展,同时也约束了我写评论的动力。当时因为特别忙只关注王丰,但感觉整个人被约束住了,这种感觉真的很不好,很痛苦。
    大家其实都知道,创作的灵感大多都是来源于自己最贴身于实际的生活,王丰是的,整活是的,对未来的幻想,对过往历史的改编……可能来源于书籍杂志或是电影音乐,但只要有了灵感,我们就能创作。
    因此,我在这里呼吁,CCB的各位作者们,回到你们的生活中去发现那些美妙而欢欣的东西吧。CCB的存在目的是练笔;而练笔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整活不是目的,提能才是王道;王丰不是文学,创作才有风格。
    愿君共勉,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花园。

    回复至: 欢迎您的到来!! #5743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二月份看到群里的科幻征文,便随便写了2000字在2月9号投了稿。这其实可以算黑历史,因为质量实在让人一言难尽。后来又参加了第二届的零重力好声音,尽管遗憾没得奖,但认识了左洛复。当时感觉他是个非常柔和有男子气概而阳光的人,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一些信心和力量。再后来随着交流的增多,我在3月25日开始和瓦力进行交流,进行科幻维基的探讨。
    4月3日由瓦力,碧天和河流正式创建了零重力科幻维基。此后的一周内,我们不定时的开展会议,讨论维基的发展和目标以及标准主题的制定。
    一周后一直到4月25号的一段时间内,由河流提出了六个“统一”,五项计划,以及维基需要经历的阶段和制作流程。碧天开始制作国外科幻作家维基,河流开始制作国内科幻作家维基,瓦力开始制作国内科幻奖项维基。在此期间对碧天有较为深刻的留念感。值得一提的是,4月18日维基编辑数突破1000,后因为制作人越来越少停工。四月底开始给各种科幻维基组织负责人写信,很幸运的是,四月底五月初左右在豆瓣上得到了三丰老师的回应并加入其科幻资料库的整理编辑。

    【2020年五月后】
    五月前半段河流一直在摸索各种科幻作家和作者的联系方式。
    5月20日算是河流个人在其科幻领域里踏出的重要一步,一直到6月3号联系了大大小小的科幻作家和科幻作者三四十位,以作家居多。左洛复知晓后也将我拉入多个作者群(QQ,微信),认识了不少科幻作者和科幻迷。受此启发,河流开始进行零重力访谈栏目的制作,审核由瓦力进行。后续一直在采访,总计有三十几位科幻作家/作者/研究者。又因在维基制作过程中资料保存与收集遇到较大的困难,便开启了《科幻维基留存》项目,以期进行科幻资料的保存与收集。后来在6月28号正式发布了第一辑。
    7月23日使用金映客制作了《零重力报》第一期,又于24日制作了第二期并在群内发布。几天后,零重力翻译组由瓦力和左洛复挑头成立了,效率一直比较高,一直有人在热心进行字幕翻译。
    为了筹备第三期的制作,于7月31日至8月9日日夜不断的联系了不少于50位的科幻迷进行相关协调制作,但由于内容过多,受到瓦力的建议改分成三期分别发布,故将内容在一天内进行缩减至80面后发布。由于是一个人制作,出现了三处差错,后来在8月23日发布的修订版中进行了相关修改并删减部分内容。修订版后来进行了印刷,《零重力报》第三期总共赠送15本,具体分布:

    ●1.刘慈欣书友小屋群参与了群接龙且有本地发言记录的群友抽三本(27)
    褚岩,狐若,宇宙在向我歌唱
    ●2.科幻小说群参与了群接龙且有活跃记录的群友抽6本(25)
    小月亮,懒狗,芋圆,笑匠,老白,老实人小杨
    ●3.在零重力报第三期留下了自己的签名的再抽三本(24)
    梨一子,灵魂颂唱者,左洛夏
    ●4.参与了零重力报第三期制作的成员们抽三本(24)
    不妖,诺德,旅鸽

    尽管说是赠送了15本,但实际上后来又友情多赠送了7本,其余的16本为群友自付购买,其中瓦力和河流为本次活动提供了赠送的赞助。
    接着便是科幻维基留存第二辑的筹备。内容很大,数量很多,只能慢慢做下去了。由于零重力报第一二期内容过少,又开启了一,二期修订版的筹备。
    同期参与了《Q幻世界》征文的一审以及第二届星火杯的评论,获得了第二届星火杯的优秀评论奖。

    回复至: 零重力传系列 #5740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东方骚神伏安看见鸡儿,吃的时候加了一层卷心菜变成了菜鸡,而正名叫荷叶鸡,忽然下雨便有了雨幕。雨幕模糊了一切,追击的瓦力看不见神不暇自衰不小心撞上了一棵树,树上掉下了一枚松果,神回头,吃完荷叶鸡拿银刷拍打咸鱼,绝味,焖烤,烧制35分钟,银色的咸鱼变得金黄。这样的日子平平稳稳,直到原始森林里的原住民刁民偷袭了营地。神碍于面子只好离开,遇到了一条载着笠原小舟漂泊的河流,没想到河流绕成了TRST的形状,神又没带船桨。好不容易见到陆地却看见巨熊雾尼在咆哮,于是跳进海里遇到了宝贝。神高兴坏了,钻出海面看着碧绿的蓝天好不快活,可上岸时又不小心触到了电线杆,兆伏电压让他心慌意乱。天空又下起了烬灭之雨。一只旅鸽飞过,神不爽其惬意一剑射下,带回宫殿做晚餐。手下莉莉安也在宫内,便让她等欢乐晚宴结束后到原始森林边缘再砍几颗小森木做床铺,可小森木没找到,却带回了几颗梨一子。神只好回到居所,用鸽子和着梨一子吃小米糊。酒足饭饱脱光光,看着窗外的繁星似海。
    一条衔尾蛇打破了平静,宰杀后发现一张纸条写着笑匠。在档案里查找,加载片刻后竟提示查无此人,便叫来魔王梅林全城搜捕,石匠石草枕打造利器。梅林发现澳門有只炖鴿鴿,于是神来到澳门,却打听到炖鸽鸽早死在了二十世纪初,于是穿越找到了文人清明思想家。清明思想家告诉神自己是高堡奇人,利用神的好奇心自编自导了这一事件,神大怒斩清明于居室。田陇间的李子结了果实,村里的昊子忙去采摘咬下,身旁忽然裂开了一个口子吓坏了他,原来是神穿越回来了,嘴里还念叨着拾光如梭,看透生死,发现了人间指南。神大喜,再开欢宴。骑士西琳捧着抹茶曲奇为神庆贺,却发现人类社会已经来到了信息时代的黄昏,自己还是没笔名写作,不禁老泪纵横,与神约许赶在杂志社倒闭前一定上刊。闭关3年,昏天黑地,却发现四下皆是你。晕头转向时,隔壁夜殇王告诉西琳杂志社将于半个月后停刊;楼下的金辰也拿出镇网之宝拔万,西琳再也控制不住,血刎街头。神怒,一剑斩金辰,任命卡卡为第四大将,命令卡卡进攻原始森林,找到小森木,Except all kill。当哈迪第一次看见康斯坦丁和左洛复欢呼雀跃时,零重力的故事结束了。

    回复至: 零重力传系列 #5739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零重力江湖有曰伏安者,身怀七棒,棒棒可七十二般变化,人称色批伏安。其滔滔不绝,开着1000KG的火车头奔向幽灵列车坠入无尽谷底,落入干枯孤独而痛彻心扉的夜。那天伏安失处,嘴角低咧轻吼连绵不绝余温破碎的嘤语他再也开不起车成为老年人松冠,而松果上研,此刻他眼里的伏安一屑千里,而他多年后评上教授又遇见独落的伏安。此时的伏安46岁,有了五个老婆和七个孩子。松果垂下昂扬向上的头,“你的故乡在色批岛,但家在何处无人知”。
    伏安享够了这妻妾成群的痛苦生活决定下山自闭伴着无处不现的妖风色批之王重现江湖。每一句,每一秒,每一次,声声涩涩,淫头灌耳,度一日如隔千万年。裤刚脱却因新冠被隔离,后又因一夫多妻罪立案调查。此时的伏安抛妻弃子,拒不认罪,汗如雨下,心乱如麻,鬼神出壳,色批当头色批教教头竟是公安局局长,当庭无罪释放,一下庭便向伏安请教色批经验。伏安道:“同是色批生,相煎何太急?今汝予我恩,明涩唱古今”一如赌神之势掏出两棒。自得时,局长斩出三刀,刀刀见血断下一截。刹时间气壮山河之势不可破伏安已为强驽之末,痛失一棒,再无比松果。此后逢人便称一棒恙,一棒棒。恙者不可观,而棒者七天仍一柱擎天更不可屑,此为色批之王伏安的江湖传说。古人常言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伏安之棒亦如此矣。五妻七子多风光,终落得形单影只。噫嘘唏!涩之深,意之大矣。两棒者独伏安者,后再无棒。
    ——《零重力记 伏安本纪》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拉兹:《科幻世界》是科幻爱好者的圣经,第二节课是《科幻世界》主编拉兹老师的“中国和世界科幻现状及科幻写作技巧”。他先提到了目前投稿的中篇缺失,多以单核短篇为主,故此他主编的《科幻世界》未来会增加中篇量并趋于多元化。

    接着,拉兹老师抓住“科幻”展开深度解读。譬如科幻的定义:其确定性在于“以现有科学为基础”,而不确定性在于“合理想象”,这导致许多作品与硬核读者的标准相悖,但也不应排除在科幻之外。

    譬如科幻的功能:拉兹老师表示科普功能是必然存在的,如为之而生的科普型科幻,但有功能不一定有责任,如文学型科幻。其他功能还应包括,培养科学精神、预言新科技、阻止"坏未来",以及消除人们对时代和科技的焦虑的深层功能等。

    拉兹老师特别强调,科幻作品中的科技是为了故事服务的,与现实相符只是偶然,科幻有预言功能但不承担责任。

    对于中外科幻现状,拉兹老师表示,相比于世界的创作多元、读者广泛、载体平行发展,中国科幻则表现出创作精英化、读者硬核、载体单一的特点。

    对于科幻的写作技巧,拉兹老师为初涉科普科幻年轻朋友支招,提出许多实用建议:
    (1)遵从一般的文学技巧;
    (2)科学方面遵从必要性原则,不要给自己挖坑,前人写过的东西不必回避;不给读者设门槛,科学内容通俗易懂;创造科学概念时命名要直观;
    (3)文学要与科学融合,科学不是点缀而是推动故事的发动机;与现实中的自己相融合更写实;
    (4)追求差异化、个性化、专业化;
    (5)勇于投稿,投稿只在乎你的故事,而不是你是谁;
    (6)终极技巧:多看多写,动笔写就要写完。最后,拉兹老师提出希望,中国科幻可以加入东方元素。同时点明,科幻作品不要给自己设限,故事是第一位的。

    回复至: 欢迎您的到来!! #3264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GoodReads,读书社交网,是一个侧重社区和朋友读书分享的设计也更符合它社交平台,该网站让作者直接在网站里向读者提供电子书,全球最大的图书评价平台,国际版豆瓣。
    http://www.goodreads.com/

    回复至: 欢迎您的到来!! #3256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在询问了多位作者的对自己创作的作品年表的意见之后,我做了一个决定。基本上没有作者统计自己的具体篇目的,说白了就一直在肝稿子……
    和他们联系目前只能确定人物生平和人物简介,具体的年表我觉得我请教一下三丰老师,这方面他应该算老司机。同时我也有自己的一个计划,把近40年来的科幻媒体或科幻作品发表平台的所有目录全部统计一遍,这样就会涌现出一大批的科幻作者,一个都漏不掉。
    我相信,只要肯肝,这个项目就有可能在一个月内完成。

    今天,5月21日,昨天,5月20日,这两天是一个里程碑。

    • 该回复由河流的头像河流 于 4年、 7月前 修正。
    回复至: 欢迎您的到来!! #3239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记录了40000+科幻作品中的新概念
    http://technovelgy.com/

    回复至: 欢迎您的到来!! #3238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今天联系上了阿缺,萧星寒,灰狐以及三丰老师,激动手抖。希望以后能够适应这个新常态。保持好初心,保持好理智,保持好问答的精简度和精确度。感谢你们!

    在与蓝色极光的交流中,河流得知了钓鱼群的存在。这里是科幻作家们畅所欲言的基地,于是找阿缺老师要了群聊的申请。(虽然因为没绑定银行卡暂时加不进去,但会尽快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之后,联系科幻作家确认维基词条应该会成为一种新常态,有需求的会同步更新的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上,没有需求的就只放在在我们的零重力科幻维基上。

    太感谢大佬们的支持了,大家一起为中国科幻加油!

    • 该回复由河流的头像河流 于 4年、 7月前 修正。
    回复至: 各种科幻访谈评论 #3236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我们请来周浩晖、那多和科幻作家一起聊了聊怎么用高科技杀人
    https://www.sohu.com/a/281513974_705920

    2018中国科幻大会《密室与星空:推理科幻的崛起》圆桌论坛

    https://mp.sohu.com/profile?xpt=Z2hfYmI0OWU0MDRjZDExQHNvaHUuY29t&_f=index_pagemp_1&spm=smpc.content.author.1.1589995556098ZBhLro3
    八光分文化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新人科幻小说写作指南——如何开始写小说
    2020-03-20 23:05
      科幻小说,名义上而言,就是科学幻想小说,一种科学或者未来科学对人类生活、发展、变革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幻想类小说作品。

      在西方世界属于大众文化界和侦探类小说、魔幻小说等一起成为最为流行的通俗作品题材之一。

      科幻小说有软硬之分,软科幻小说重思想、人文等方面的探讨而较为忽略科学技术的可行性以及物质世界变化的逻辑性。

      硬科幻小说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以描写新技术或科学猜想来推动人类变革,进而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小说类型。

      不似欧美科幻走过黄金盛世,当今国内流行的科幻小说主要是以《三体》为代表,从当年的科幻爱好者才会喜欢的题材,慢慢发展到如今普通大众都有了解的程度,是走过了极为艰辛的历程,好在中国的科幻文学界开始有越来越多人在关注。

      讲到硬科幻小说的写作,个人略有拙见,在此分享给一些需要的新手朋友,各位职业作家也可不吝赐教!

      首先,说到小说写作的基础——故事创作能力。现如今流行的科幻文学作品的核心并不在科幻有多么酷炫,设定多么新奇,人物多么独特。

      小说的核心还是在故事。《三体》这样的文学作品就是因为有了横贯人类纪元数百年的生存与毁灭之焦点问题,才让故事如此迷人,各色人物粉墨登场,矛盾冲突连续不断,人类的选择,三体人的选,而持续全集的人类终极命运之谜,关于宇宙生存真相谜题,都是让人惊艳的所在。

      当然在故事性上,私以为大刘的笔力是不足的,即使从宇宙编年史类型的小说,阿西莫夫的一系列小说,就可称的上经典,不管是人工智能角度展开的幻想,考虑到“机器人三定律”的经典,在当代都有许多科研工作者会考虑在未来强人工智能诞生的时候强制植入这个定律。

      影视化的《我,机器人》是在下极为喜欢的一部作品,这其中就有探讨人工智能突破机器人三定律的可能性。剧情冲突,伦理矛盾,故事悬疑程度完全不亚于悬疑剧。

      更要提到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简直是人类星际编年史巨著,故事上初看的读者可能会有点不习惯,叙事习惯,故事设定,剧情冲突等等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这位伟大的科幻作家的作品都是上个世纪所完成,从二十世纪四十年的持续到九十年代,其篇幅之宏大,人物之繁杂,故事之精彩,更别说很多故事建立在跨越人类现有时间观念下无法想象的区间完成的。基地系列中人物刻画能力之强大,人物个性之突出,都是当代许多作者所欠缺的。

      当然关于科学发展的思考,硬科幻类作品也是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思路,为现代众多科研学者提供了参考方向。

      但是说回来,进行科幻小说写作,特别是硬科幻作品创作,先学会讲故事,掌握塑造人物的能力,完整的完成小说整个剧情,其后才是考虑科幻设定一类的辅助内容。

      如今大部分科幻电影大片,都是从那些视角宏大,波澜壮阔的故事开始,比如《星球大战》,动不动就是跨星系,跨种族级的宇宙大战,亿万生命参与,无数舰队在太空中猛放烟花,动不动就怼天怼地怼空气,然后把一颗星球轰成渣渣。

      又如《星际迷航:暗黑无界》,世界观宏大,故事发展也是从一颗星球跳到另外一颗星球,这些故事表现,在电影中很吸引眼球,但是在文学作品里,过大的世界跳跃,密集的人物出场,都是难以给读者留下好印象的。

      所以想开始动笔写科幻小说,创作好科幻故事,首先要从小人物,小事件开始写,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好故事,好小说一般都会从小处着眼,逐渐引出震动读者整个世界观的剧情冲突。

      从小处开始,由个人开始描写也更符合人类阅读习惯,方便读者带入到作品世界中,增强代入感,让读者对剧情发展产生兴趣,进而关注作品的后续内容。

      类似《三体》也是从叶文洁命运的曲折变化开始,到她最终执意在红岸基地对太空发射出了那一条回信而引出其后人类几百上千年的演化剧变。

      任何大事件的发生,社会的变革,科技的进步,在大浪潮之下,最终的落点,都是个人。不管是智能手机时代,苹果风暴、安卓变革,受冲击最大的其实并不是诺基亚或者摩托罗拉。

      而是个人,是所有手机的终端用户,他们才是这些浪潮中真正感受到巨大变革的人群,微信链接了熟人社交,陌陌打开了陌生人圈层社交,到如今的外卖O2O普及,滴滴专车风行,共享单车大热,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由智能手机引领的移动互联网变革所引起的。

      所以科幻作品在开端,尽量避免电影化的描写,避开宇宙变化,避开科技爆发,也避开直接的描写大环境,大场景的更迭。对新手而言建议从小处展开,从个人的生活、人生轨迹的变化,引出社会、科技变革,剧情也尽量聚焦在人物命运上,这样可以通过个人的变化来展现故事的发展。而避免写的太过假大空,少炫技,多讲故事。

    参考资料:http://www.12hnews.com/news_story/271473.html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新人科幻小说写作指南——如何开始写小说
    2020-03-20 23:05
      科幻小说,名义上而言,就是科学幻想小说,一种科学或者未来科学对人类生活、发展、变革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幻想类小说作品。

      在西方世界属于大众文化界和侦探类小说、魔幻小说等一起成为最为流行的通俗作品题材之一。

      科幻小说有软硬之分,软科幻小说重思想、人文等方面的探讨而较为忽略科学技术的可行性以及物质世界变化的逻辑性。

      硬科幻小说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以描写新技术或科学猜想来推动人类变革,进而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小说类型。

      不似欧美科幻走过黄金盛世,当今国内流行的科幻小说主要是以《三体》为代表,从当年的科幻爱好者才会喜欢的题材,慢慢发展到如今普通大众都有了解的程度,是走过了极为艰辛的历程,好在中国的科幻文学界开始有越来越多人在关注。

      讲到硬科幻小说的写作,个人略有拙见,在此分享给一些需要的新手朋友,各位职业作家也可不吝赐教!

      首先,说到小说写作的基础——故事创作能力。现如今流行的科幻文学作品的核心并不在科幻有多么酷炫,设定多么新奇,人物多么独特。

      小说的核心还是在故事。《三体》这样的文学作品就是因为有了横贯人类纪元数百年的生存与毁灭之焦点问题,才让故事如此迷人,各色人物粉墨登场,矛盾冲突连续不断,人类的选择,三体人的选,而持续全集的人类终极命运之谜,关于宇宙生存真相谜题,都是让人惊艳的所在。

      当然在故事性上,私以为大刘的笔力是不足的,即使从宇宙编年史类型的小说,阿西莫夫的一系列小说,就可称的上经典,不管是人工智能角度展开的幻想,考虑到“机器人三定律”的经典,在当代都有许多科研工作者会考虑在未来强人工智能诞生的时候强制植入这个定律。

      影视化的《我,机器人》是在下极为喜欢的一部作品,这其中就有探讨人工智能突破机器人三定律的可能性。剧情冲突,伦理矛盾,故事悬疑程度完全不亚于悬疑剧。

      更要提到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简直是人类星际编年史巨著,故事上初看的读者可能会有点不习惯,叙事习惯,故事设定,剧情冲突等等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这位伟大的科幻作家的作品都是上个世纪所完成,从二十世纪四十年的持续到九十年代,其篇幅之宏大,人物之繁杂,故事之精彩,更别说很多故事建立在跨越人类现有时间观念下无法想象的区间完成的。基地系列中人物刻画能力之强大,人物个性之突出,都是当代许多作者所欠缺的。

      当然关于科学发展的思考,硬科幻类作品也是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思路,为现代众多科研学者提供了参考方向。

      但是说回来,进行科幻小说写作,特别是硬科幻作品创作,先学会讲故事,掌握塑造人物的能力,完整的完成小说整个剧情,其后才是考虑科幻设定一类的辅助内容。

      如今大部分科幻电影大片,都是从那些视角宏大,波澜壮阔的故事开始,比如《星球大战》,动不动就是跨星系,跨种族级的宇宙大战,亿万生命参与,无数舰队在太空中猛放烟花,动不动就怼天怼地怼空气,然后把一颗星球轰成渣渣。

      又如《星际迷航:暗黑无界》,世界观宏大,故事发展也是从一颗星球跳到另外一颗星球,这些故事表现,在电影中很吸引眼球,但是在文学作品里,过大的世界跳跃,密集的人物出场,都是难以给读者留下好印象的。

      所以想开始动笔写科幻小说,创作好科幻故事,首先要从小人物,小事件开始写,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好故事,好小说一般都会从小处着眼,逐渐引出震动读者整个世界观的剧情冲突。

      从小处开始,由个人开始描写也更符合人类阅读习惯,方便读者带入到作品世界中,增强代入感,让读者对剧情发展产生兴趣,进而关注作品的后续内容。

      类似《三体》也是从叶文洁命运的曲折变化开始,到她最终执意在红岸基地对太空发射出了那一条回信而引出其后人类几百上千年的演化剧变。

      任何大事件的发生,社会的变革,科技的进步,在大浪潮之下,最终的落点,都是个人。不管是智能手机时代,苹果风暴、安卓变革,受冲击最大的其实并不是诺基亚或者摩托罗拉。

      而是个人,是所有手机的终端用户,他们才是这些浪潮中真正感受到巨大变革的人群,微信链接了熟人社交,陌陌打开了陌生人圈层社交,到如今的外卖O2O普及,滴滴专车风行,共享单车大热,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由智能手机引领的移动互联网变革所引起的。

      所以科幻作品在开端,尽量避免电影化的描写,避开宇宙变化,避开科技爆发,也避开直接的描写大环境,大场景的更迭。对新手而言建议从小处展开,从个人的生活、人生轨迹的变化,引出社会、科技变革,剧情也尽量聚焦在人物命运上,这样可以通过个人的变化来展现故事的发展。而避免写的太过假大空,少炫技,多讲故事。

    河流的头像河流
    参与者

    一般来说,很多新人写者往往选择开始写作时,都不会选择科幻、玄幻、魔幻这类的类型(科幻、玄幻和魔幻是不太一样的小说类型)

    下面,我们来说说如何写出精彩的科幻小说

    一 幻想要大胆
    著名科幻作家叶永烈说,科幻小说就是科学+幻想+小说。在“科学”“幻想”和“小说”三个并列名词中,谁最重要呢?当然是幻想。
    研究中国科幻的英国学者爱丽丝1985年在成都第一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大会上讲话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科幻最大的缺陷是幻想不够大胆。
    科幻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想象力的竞赛。
    一种大胆的、全新的幻想的点子决定了科幻的价值。
    艾萨克·阿西莫夫从现代电子技术,特别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联想到缩微技术,从而幻想某一天人和战舰能缩微到可在人体的血管中激战。他的《奇妙的航程》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缩微人在人体内脏器官内的感觉。如果没有惊人的微缩技术这一核心,这部长篇科幻就无法成立。
    “魔鬼三角”是加勒比海上一片事故频发的海域,这本是事实。西班牙科幻作家柯蒂斯·加兰将它幻想成飞碟基地,其幻想充满了真实感和扣人心弦的氛围。《魔鬼三角与UFO》这部科幻小说使他一举成名。
    我们可以想象恐龙在某个特定的海域代代繁衍,也可以想象在金星可怕的风暴中生存;可以写地球儿童与外星小孩的友谊,也可以写地球人与外星殖民军的战斗。……总之,从古到今,从宏观到微观,尽可驰骋自己的想象力。
    有专家将机器人、外星人、飞碟、时空隧道、灾难预言(比如核战之后的世界)作为科幻的“传统题材”。
    我国青年科幻作家韩松在其《宇宙墓碑》中,写主人公子承父业当上宇宙殡葬工,专门安葬那些在外星探险中故去的宇航员的故事。作品写出了地球人的孤独感,因为地球的使者越朝太空深处飞去,越是寂寞。韩松描写的人类的孤独感,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唤醒人类要珍惜现有的一切,特别是人间的真情。这篇作品在台湾荣获“华人科幻大奖”绝非偶然,而是因为它的核心——幻想是很新鲜的,很大胆的,因而是很可贵的。
    目前,一些科幻作者尝试着从中国古代神话中“猎取”幻想核心。比如,晶静的《女蜗恋》《嫦娥恋》是比较成功的例子。苏学军以战国时的秦楚大战为背景,写从飞碟上来的外星人与铸剑师的友谊,在极其悲壮的氛围中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科幻的生命力在于它不停地创造出“传统”(或一些模式),又迅速地打碎它,以更新的面目出现。既然人类的想象力的竞赛不会停止,科幻的创新就不会停止。
    人们初次尝试科幻创作,往往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进行“幻想”——这不失为一条成功的路子。比如:由于考试时间不够,幻想能有一座“时间银行”;面对屡屡出现的考试作弊现象,幻想有人在造“作弊机”;由对生活中不合理现象的愤怒创作《后门软件》;由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赞誉写下《太空炸弹》。随着社会生活和知识的积累越来越丰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拓宽了视野,喜欢“胡思乱想”“异想天开”的人们,会逐渐把握住怎样把瞬间即逝的幻想火花,变成绝妙的科幻构思。
    深受读者喜爱的科幻小说《等你一千年》,是青年科幻作家张劲松的力作。此作发表后,张劲松声称要首先感谢舒明武。因为舒明武在《科幻世界》发表了一束“科幻构思”,其中有一个构思讲宇航员执行任务一去千年,恋人为了等他归来而不断“单细胞繁殖”,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张劲松就根据这个构思写成了这篇爱情题材的科幻。由此可见“幻想”何等重要。
    初学科幻创作者要打开思路,不妨在一起围绕着几个科幻题材“神侃”。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就是与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神侃”时受到启发,朋友们称这种聚会为“奥林匹亚学院”。我们可组织自己的“奥林匹亚学院”,各种“异想天开”大撞击,说不定能撞出些大胆、美妙的科幻构思来。
    二 以人物性格的发展推动情节发展
    有了好的科幻构思,只能说是有了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好比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循环”。科幻的“血液”就是情节。情节的发展除了靠科幻构思来推动之外,还有个动力,就是人物的性格的发展和人物之间某种关系的变化,它可以算是“另一个心脏”。“两颗心脏”轮番跳动或一齐跳动,推动着情节发展。这和纯文学作品是相同的。惟一的区别仅仅在于纯文学反映的是真实的社会生活,而非科学幻想。
    比如王晋康的《科学狂人之死》,小说的科幻核心是一位叫胡狼的科学狂人发明了“复制技术”——包括复制人。这种复制技术,不仅可以复制一千个情人,还可以复制一千个总统。这种发明本身就会给社会带来混乱,势必遭到各方面的反对。“发明”(科幻构思)本来与环境已经构成了尖锐矛盾,加之狂人的性格癫狂,不顾一切,使矛盾如火上浇油,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最后胡狼“自我毁灭”。
    又如,中国著名女作家湛容的小说《减去十岁》(它被日本科幻界称誉为社会科幻小说佳作),说的是“文革”十年耽误了许多人的青春,上面下发了一个“文件”,所有人计算年龄时都可以减去十岁。这样,将退休的干部还可以再戴十年乌纱帽,而年轻干部则可能退回中学时代,各种人面对减去十岁的“文件”有各种心态。在这里“幻想”与人物命运紧扣在一起,若没有“减去十岁”,则没有任何故事。
    又如美国科幻名篇《怪胎》,讲姗曼莎女士怀孕后检查身体,让胎儿与一台万能电脑通了信息。结果胎儿在电脑教唆下支配母亲干出许多坏事、蠢事,甚至杀害自己的情人。在这里,科幻构思始终融化于感情之中,推动情节发展,这是小说的“主心脏”。姗曼莎怀着既疼爱腹中的胎儿又惧怕他捣鬼的矛盾心清与胎儿斗争是“副心脏”。这两颗“心脏”轮番推动着故事发展。
    有经验的科幻作家在给主人公“设计”性格时也很注意精心安排人物关系。杰克·伦敦的《九死一生》中的主人公屡遭劫难,而把他当做实验品的竟是他的亲生父亲。《追踪汽车杀手》中抓杀手的侦探和杀手原是一对好朋友。当然,《九死一生》中那位野心勃勃的科学家的实验(科幻构思)的成败连结着儿子的生死,汽车杀手(人与汽车合为一体,成为超智能汽车)与侦探的智斗,既展现了杀手的性格也推动了情节发展。由于人物关系安排得巧妙——人物之间的决裂或重逢,爱或恨,生或死都容易使作品产生波澜,牵动读者感情。若人物关系设计得不好,从交待关系到发生冲突,过程长,费笔墨,也许还不讨好。当代著名剧作家曹禹的《雷雨》在设计人物关系上是非常高明的。《雷雨》中人物之间的纠葛就是一本戏,令人不得不叹服。
    有些初学者写的科幻习作,没有把科幻构思融化于情节中。比如,有一篇《飞碟教室》,作者写一只飞碟载着外星人到地球授课,这本应是一篇有想象力的作品。但作者只把“在飞碟上授课”作为背景来写,把笔墨用在描叙外星教师的音容笑貌上,让科幻构思游离于情节之外,这与“飞机上授课”、“乡间授课”、“广场授课”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我们顺着构思朝下面想,即在飞碟上授课,也许人处于失重状态,头在下脚在上,一会儿眼镜飘起来,一会儿粉笔灰四处散开弄花了老师的脸。也许有一个最守规矩的同学被“坏同学”捉弄,让他在失重状态做了一件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愚蠢事,令人捧腹。这样,科幻构思成为“动力”,而不是“布景”,才算真正的科幻。
    还有一些作者把科幻当作工具(或武器)展览来写。你发明了一种激光枪,占了上风,我发明一种光子炮把你打得一败涂地;你再发明一种更厉害的中子武器重开战,我再发明一种中子炸弹来应战。这种科幻武器大战,打来打去,打得热闹,却没有给人留下丝毫印象,也是犯了“游离病”——科幻构思好像推动了情节,但与人物无关,与人物性格无关,都只有简单的“打”和“杀”。一个善良的人面对最先进的武器,他的内心世界会掀起什么样的波澜?他使用武器时会不会有许多顾忌?一个鲁莽的汉子与一个娇气小姐面对新武器时又会出现什么情况?科幻小说(或故事)既是小说,就必须与人有关,见物不见人就不是一篇好科幻。
    恐怕读者对《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都相当熟悉。《西游记》中戴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演出了多少活剧?它既是唐僧控制和惩罚悟空的法宝,也是猪八戒搞小动作报复师兄的工具。一只紧箍咒,让读者看到唐僧的愚(过分的善良忠厚)。八戒的贪和悟空的忠。而《封神演义》中“新式武器”大展览大比武,杀得天昏地黑日月无光。但武器与人的性格发展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反而留不下什么印象。仅仅从道具的应用这一点来看,《西游记》就比《封神演义》的文学价值高得多。
    更有一些缺乏经验的作者,把科幻写成武器(或新发明)“说明书”,读来索然寡味。
    三 故事要引人人胜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说:“小说就是讲故事。”
    讲故事是要让人听的,写出小说是让人看的。高明的说书人和有经验的作家在对待听众和对待读者时都采用同样的“手段”,即:制造故事悬念,以勾起听众或读者的好奇心。
    王晋康的《追杀》一开始就设置悬念:K星间谍潜入地球。“反K局”派超级侦探于平宁去对付5个可能是K星的间谍嫌疑分子,“只要找不到可靠的豁免证明,就一律秘密处决”。
    这时,读者会提出若干问题:于平宁能不能找到K星间谍?他会不会滥杀无辜?于平宁为什么会如此仇恨K星间谍?
    王晋康首先安排了于平宁全家遇飞碟,妻子和孩子被飞碟上的K星人杀害的情节。回答了为什么于平宁那么仇恨K星人的问题。同时,作者巧妙地埋下一个伏笔:于平宁与K星人遭遇时曾死里逃生。当最后,于平宁发觉自己就是K星间谍时,才使读者大吃一惊:原来如此!
    所以,设置悬念和埋下伏笔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悬念和伏笔要尽量安排在故事的开篇。
    要故事精彩,除了设置悬念和埋好伏笔外,很重要的是要有个好的开头,有出人意料的或令人回味的结尾。
    邓若愚的《天问》一开头就有“戏”:“安云知道怎样适度地运用自己的姿色。”
    何宏伟的《本原》从一家小酒馆敲响开台锣鼓。从弥漫着烟昧酒味的气氛中,把人们引向微观世界——引向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这一严肃主题。
    龙凯骅的《未来》一开始就写一位不堪学业重负的学生想自杀。这和许多惊险科幻故事一样,开始就是一场生死搏斗,都是为了抓住读者。
    一位作家说:写文章,从第一句话开始就是为了有个好结尾。
    另一作家说:故事要围绕高潮来编。
    “为了好的结尾”和“围绕高潮”,都有道理。此外,还要根据故事本身的需要来编。
    那么,科幻小说中的故事是怎么流动起来的呢?前面谈到“两个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情节发展。而“发展”和“流动”的方法有所不同。
    一种是时间流,比如《魔鬼三角与UFO》,是按照时间顺序讲故事的。
    一种是空间流,比如《远古的星辰》《没有答案的航程》,是一幅幅画面,稍微交待一下时间,就流动起来了。
    还有其他的“流”,比如按人的主观意识的流动创作的“意识流小说”。
    讲故事,还需要一个最佳叙述角度。
    什么是最佳角度?举个例子:从前,有一位既是独眼龙又瘸腿的国王,要画家替他画一张肖像画。第一位画家为了美化他,将他画成双目炯炯有神,正在威风凛凛检阅仪仗队的伟人。结果,国王将画家杀掉,因为国王认为这是对他的讽刺和亵读。第二位画家吸取了教训,照实画出瘸腿拄着拐杖的独眼龙,国王也不高兴,又将画家杀掉,因为国王不愿承认自己如此难看。第三位很动了一番脑筋,将国王画成举枪瞄准的姿势(自然要闭上一只眼睛),而一只腿踩在一块石头上(自然看不出他一只腿短)。国王看了大为高兴,因为它既真实又掩盖了自己的缺陷。这位画家显然十分机智聪慧,巧妙地设计了国王姿态的最佳角度。这则故事对创作科幻小说时如何谋篇布局,不无启发。
    叙述角度还有一个通过什么主体审视、观察面临的一切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叙述人称。
    一般在讲故事时,比较少用第二人称叙述,除非在故事发展到一定阶段,由某人交待一段情节,如“他”遇到什么事时是怎么想的、做的等。其实,那只不过是“转述”而已。另外,在某些抒情诗里,有你如何、你怎样的叙述,那是便于作者直抒胸臆。
    第三人称又称“万能角度”。它一会儿可以让你讲太空中发生的事,一会儿可以让你交待地面上的雷达站如何动作,这种角度相当自由。比如《冷酷的平衡》,开始写飞船上发现了偷渡者,偷渡者被逮住了,原来是一位少女。为了“平衡”,少女将被“处死”——抛掷在太空中。飞船的驾驶员想方设法让少女与他的哥哥通了话——补充交待了他哥哥等待飞船的援助,处于险境。这样把环境(太空中一艘飞船),主人公和她的哥哥的关系,有条不紊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妹妹将被“处死”之时那动人心魄的场面,作者绘声绘色地、多角度多层次地推进,收到极佳的效果。第三人称被称为“万能角度”,但恰恰是“万能”,在“拉近读者与故事的心理距离”这一点上,又不如第一人称。
    著名作家茅盾在谈到短篇小说创作时,特别推崇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认为这样切人快、省笔墨,一下子就把读者拉进了故事之中,还易使读者与作者贴近。
    《天幕坠落》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选择了最佳叙述角度。作者以一个小男孩的口气,叙述了一个家庭悲剧故事。首先,我——一个小男孩,就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觉。他不慌不忙,娓娓道来,讲妈妈生病,姐姐为救助妈妈到人体器官商店去出售器官,没有成功。爸爸为妈妈的病一筹莫展,用酒麻醉自己,姐姐对爸爸憎恶,妈妈去世,以及后来爸爸找到“富有的婆姨”,谋到“一份去南极的工作”——一句话,用儿童的天真语言来讲这个悲剧故事,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爸爸如何默默地为儿女生存献身的过程,也没有写爸爸被姐姐误解心里多么难过——这些描叙,若写出来也许会成为节外生枝的多余笔墨。没有写出这些,让读者去想一想:我看见爸爸的皮肤披在一位有钱人的身上,多么震惊;我把爸爸的秘密告诉姐姐,姐姐将如何追悔莫及。作品妙在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思维空间,让他去流泪,去回味,去思索。
    当然,第一人称叙述也有其缺点,就是要讲一个复杂的过程就不那么方便,特别是难于揭示他人的内心世界。为此,有些作者便采取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叉使用的方式。但这需要高明的结构技巧。聪明的作者在构思谋篇之前,得想一想,用什么角度叙述要讲的故事才会收到最佳效果。
    四 描写环境与氛围
    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
    月黑,风高,是某些具有惊险性内容的作品常设置的典型的环境与氛围。要写成一篇上乘的科幻作品,作者在构思谋篇时,一定要设计环境与氛围。不能设想在人烟稠密的平原,会演出“武松打虎”这样惊险、壮观的活剧来。
    《浓雾号角》写的是一只孑遗的恐龙潜伏在深海,当它听到灯塔的号角声时,误以为是另一只恐龙在呼唤。于是,它克服重重困难,游向灯塔。最后毁了灯塔,失望地潜回深海。作者布雷德伯里把故事的环境选在一座孤零零的灯塔和远离陆地的冰冷的海上。“灯塔在工作,灯光向四周射出,灯塔的喉咙发出浓雾号角的颤抖嗓音,岸上一百英里之内没有一座城镇”。这样的环境给故事的展开提供了最佳的“舞台”。
    《破楼梯》写的是一位作曲家回到与恋人一起生活过的小镇,在满是荒草、陈旧破朽的别墅废墟里竟见到了恋人的身影。一个惊险的科幻故事便在这样的环境展开了。作者在情节展开时,反复出现恐怖的破楼梯,为最后的凶杀作好了铺垫。
    对于作者来说,选择环境的重要性就好比斗蟋蟀,必须有一个小小的笼子。
    没有笼子,也就没有了促使两只蟋蟀相斗的典型环境,从而难以展现由蟋蟀厮杀所引出的故事。“笼子”有大有小。两人在平地上打斗,就远不如在飞驰的火车顶上、在直升飞机上打斗更精彩。
    《魔鬼三角与UFO》的故事背景是魔鬼三角,本来就是神秘莫测的地方,但许多后来者把这个典型的环境用滥了。作为中国作者,可否以藏北无人区、湖北神农架、楼兰古国遗址等,作为科幻故事产生的“环境”呢?
    一些初学科幻写作的作者在“讲故事”时,很不注意选择环境。
    比如写两个星球即将大战,为了方便交待双方阵容,常常一开篇就开会。A星上的首脑如此这般讲一番,司令官再接着讲;再后来呢,B星上也在开会。
    一位电影导演说:“我最怕拍开会的镜头,观众看起来烦。”
    著名作家蒋子龙说:“如果非要开会不可,你得在会上有惊人之笔。”
    项羽请刘邦赴“鸿门宴”也是“开会”,但“会”上杀机四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成为著名的历史故事。
    “乡巴佬”刘姥姥走进了大观园,也就是进人了当时封建官僚阶级骄奢淫逸生活的典型环境。她闹出许多笑话,让人看到贫富悬殊,看到逗她取乐的贾府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同样的,一位城里的娇小姐走进原始森林,或是几位不懂操作技术的孩子发动了飞机,或是非常严肃的长官走进了笑声浪语充斥的酒馆——对于那些特定的人物来说,以上特定的环境都比较容易出“戏”。
    有了好环境,还要写好氛围。为了使读者。“信以为真”,“身临其境”,你得用文字使读者的视觉,或听觉,或嗅觉,或味觉,或触觉感觉到你所描写的事物或景象。
    写计算机房“有很轻微的嗡嗡声,感觉到电流在元器件和电路中疾速流淌”。(这就是有了听觉)
    写火星上“各种各样的红色、粉红色、深红色,层次多得数也数不清,呈现出惊人的美”。(这就有了视觉)
    写杀人三叶草的血“粘稠,带一股腥味”。
    要造成一种氛围,不仅可以用语言描绘,也可以用对话达到这种效果。
    比如:“嘘!小声点,外星人正挨家挨户地搜查。”紧张的气氛跃然纸上。
    比如:“晦!地球人,微笑吧,我们阿尔法星上有适合你们居住的地方!”读者立刻感受到异星人对怵惕不安的地球来客的豁达、友善。
    鲁迅十分赞赏德国版画大师柯勒惠支的作品。柯氏的作品之成功,很大成分在于制造氛围的成功。比如描绘工人斗争失败后,一位老母亲在血泊中寻找自己的儿子——整个画面一片漆黑,只用寥寥数笔勾勒出老母佝倭的身影,让人回味无穷。有经验的作家都懂得怎样设置环境,营造氛围,使作品增色。
    五 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
    格里芬是一位天才的物理学家,发明了一种隐身术,把自己变成了隐身人。本来格里芬可以为人类做许多有益的事,但他自私、狭隘,竟向社会宣战,成了杀人犯,最后自取灭亡。H·G·威尔斯名著《隐身人》主人公格里芬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科幻小说毕竟是小说。小说需要人物。人物的特征,除了他仪表衣饰特征、语言特征外,最重要的是人物行动中表现的性格特征。比如王晋康的科幻小说《科学狂人之死》中的科学家胡狼,生性狂放不羁,一开口说话就“坦率”得令人生厌,如说:“靓女俊男与脓血枯骨的区别,只是原子堆砌的外部形态不同。”又说:“男女相爱仅仅是可恶而顽固的荷尔蒙作用。”他的行动(复制自己)更是他的性格使然。这位作家在《天火》中描绘的林天声,则是一位个性内向、肯动脑筋、外柔内刚的探索者。在绿杨“鲁文基科幻故事”系列中的鲁文基教授是一位古板而善良、急躁而能自省的科学家,与柳文扬《外祖父悖论》中的那个缺乏反抗精神的科学家老苏相比,显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最近几年国内作者所创作的科幻小说中,以科学家作为主人公的篇章不少,但有鲜明个性的“科学家”却不多见。
    科幻呼唤新形象,新人物。
    裴晓庆的《下雪的故事》写了一位“坏小子”,生活在气候已被管制的未来世界。为了让他心爱的女友看一看真正的下雪,竟然动用了半个城市的电力。这个爱情至上的“坏小子”属于不多见的“新形象”,既浪漫又有趣。
    初学写科幻的作者,应该在自己头脑中建一座形象的仓库。这仓库中装满形形色色的你所熟悉的人物。比如湖南作者唐剑华的《女同学木楠》写了一位天真、热情、可爱的外星来的女同学木楠。木楠虽是外星人,但可以看到这是从他的形象仓库中“取出来”加工的活生生的人。同时,作者对自己笔下人物所经历的事情和其所处的环境等,也须有所了解,写出来方能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童恩正是考古学家,郑文光是天文学家,叶永烈和金涛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和地理系。他们的作品中人物的“生活原型”,都来源于他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因而写来得心应手,真切感人。一个丝毫不了解宇航与战争的人很难写好有声有色的星际大战。初学者不要动不动就写大场面,就写统帅人物,要写活在自己形象仓库中的人物。
    在初学写科幻的作者中,常常把典型的性格理解为“标签化”,好则全好,坏则一无是处。或者把性格仅理解为脾气。这样写来就太简单了。人是很复杂的,人是会变化的。儒勒·凡尔纳笔下的艾尔通是个坏家伙,但在被流放荒岛经过一番反思后,重新做人,又成为救人于危难的好人。(故事见凡尔纳的力作《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科幻小说往往给主人公一个特殊的“科幻环境”,比如到处是黄金的星球,一间装有能操纵世界银行的超级电脑房,一只远离地球的生态球,还有像鲁文基教授的“鸟巢”那样的空间站。在构思谋篇之前,作者应该心中有人物,一个活鲜鲜的人“活着”。把他放在你设定的环境中,看看他与周围的人,包括他自己内心世界将产生什么样的冲突。
    高明的作者往往在文章一开始不让读者“吃透”人物,或者是欲贬先褒,欲褒先贬,或者是稍稍展露其性格的一端,让读者产生出乎意料的感觉,或急切地想知道究竟。《天幕坠落》中那位酗酒看电视消沉的父亲开始给人多坏的印象,后来读到他用自己的生命之躯换得姐弟俩的生存条件时,不禁大吃一惊,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追杀》中把K星间谍的矛盾着的内心世界从“既杀人又献花”的行动中展示出来,令人震惊。
    纵观中外科幻作品,与源远流长的主流文学相比,塑造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的人物,始终是科幻小说薄弱之处。科幻至今没有出现唐·吉河德、安娜·卡列尼娜、浮士德、欧也妮·葛朗台、葛里高利、阿Q、王熙凤、林黛玉等那样性格鲜明、形象饱满、内涵丰富的人物,这正是科幻作家应该刻苦攻克的一“关”。
    六 语言要准确生动
    科幻小说要用语言来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一切。
    语言,被高尔基称为“文学的第一要素”。
    科幻小说的语言风格应该跟纯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
    科幻小说的语言,“土”一些好,还是“洋”一些好?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中,有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还有其他为人称道的“土得掉渣”、(但极有生活气息,极有文学特色)的语言风格;也有很“洋”的,很先锋,很难让一般读者读懂的“现代派”、“超现代派”等。
    科幻小说常营造非现实环境,许多事件发生在未来的年代,太“土”、太“洋”的语言都不适宜科幻。比如写科幻常见的月球景色:“太阳从环形山落下来。”用山药蛋派的语言:“太阳,溜坡了。”用“先锋”语言或许是:“阿波罗疲惫地躺下,金色头颅渐沉于环形山之枕。”看来,都不如“太阳,从环形山落下来”更适当。
    由此便引出“什么是科幻小说好的语言”这一话题来。衡量的标准,首先是准确,其次是形象、生动。
    阿瑟·C·克拉克的《地球凌日》,描写宇航员埃文斯独自在火星上观察太阳、地球、火星排成一条直线时的壮丽景色。克拉克以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力,非常准确地描写地球“伸进太阳边缘、越来越深”,“一个完美的黑色半圆——从太阳上干净利落地咬下一块”直到整个地球“移到太阳表面上,以九千万英里之下的炼狱为背景,衬出一个浑然一体的黑色圆盘……你很容易将它错认为是块个头较大的太阳黑子”。准确的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球凌日”的壮美。而埃文斯的氧气即将耗尽,他为人类拍摄到这一自然奇观后就会死去,所以在壮美中充满悲剧气氛。
    除准确以外,语言还须形象和生动。
    在《魔鬼三角与UFO》中,这样描写游艇神秘失踪:“它消失得无影无踪,好像被蒸发掉了。”无疑,这是既简洁又生动的。
    《美食》表现遗传工程失控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它一开始就让读者看到女主人公的可怕面目:“她莞尔一笑,脸上的毛孔、痘痕皱成一团,满口肉瘤烂黄牙……朦胧微光中,难以分辨出手指间多硬结的肉蹼和血管。”这段语言让人物“呼之欲出”了。
    《怪胎》写被电脑“老梅”在娘胎里教得比一千个博士还聪明的“怪胎”降生后,“他的两眼闪出水晶蓝色的光芒。这绝不是一个普通孩子的眼光,而是一个猎人的眼光,一只翱翔的老鹰扫视旷野、寻找猎物的眼光。”当读者读到这些时,能不在心里打个冷战?
    除了语言的形象、生动外,能巧说也挺可贵。比如《蝶衣》一开头的语言就很讲究:“一只蝴蝶的死亡,色彩不再属于春天,翅膀不再属于飞翔。”这有着诗的韵致。
    要写出形象、生动的语言,不妨下功夫多读诗,诗中的妙喻常让人玩味无穷,初学写作者平时注意积累和研究前人的名篇佳句,烂熟于胸,方能有所创造。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写资本家的贪婪:“血液都在发痒!”真是写绝了;契河夫形容剃得干净的下巴“像光溜溜的脚后跟”,形容胖妇“脸上的皮肤不够用,睁眼的时候必须把嘴闭上,张嘴的时候必须把眼闭上”,都是神来之笔。
    其实,以上讲的是科幻小说中的叙述语言。小说中的另一类语言,即人物间的对话,同样需要准确、形象、生动。同时,还得让读者从对话中感觉到说话人的个性、气质。
    除了准确、形象、生动以外,语言精练也极为重要。契河夫说:“简洁是天才的姐妹。”要使一篇作品写得简洁,除了语言简练外,更重要的是结构精巧。“小说最忌拉过程”——一件事从始到终把过程拉完,平均使用笔墨,势必罗嗦、冗赘,败读者阅读兴味。
    要写一篇优秀科幻小说不算太难,要写出一篇语言上达到炉火纯青的优秀科幻小说,恐怕要耗费百倍、千倍的功夫。诗圣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大诗人对语言艺术尚且如此执著追求,可见真是艺无止境。
    七 细节要有血有肉
    一些读者初读《冷酷的平衡》竟感动得热泪盈眶。读罢又不禁会想:这明明是一个编造的故事,为什么那么感动人呢?
    一艘飞艇带着急救药品,从地球出发到密曼星去抢救克劳思教授一行。而飞艇上发现了一个偷乘者——少女玛丽,天真无邪的玛丽是为了看望哥哥克劳思而偷偷钻进飞艇的。结果,按宇宙间“冷酷的平衡”法则,玛丽将被抛出艇外——这个故事编得极好,但还不足以感人。让人感动的是,飞艇终于与克劳思联络上了,临死的玛丽.与痛心疾首的哥哥的对话形成小说的高潮。
    玛丽想起了7岁时的一件小事。那天晚上,她的小花猫丢了,小姑娘伤心地哭泣起来。哥哥牵着她,用手绢擦掉她的眼泪,哄说小花猫会回来的。第二天早上玛丽醒来时,发现小花猫果然眯着眼蜷缩在床脚边。过了好久,她才从妈妈的嘴里知道,那天哥哥早上四点钟就起床,跑到猫狗商店敲门,把老板从睡梦中叫醒,好不容易买回那一只相同的小花猫……
    这一段写兄妹感情的细节有血有肉,一个很有点男子汉气派的哥哥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妹妹正因为太爱哥哥才会成为偷渡者。所以,她大声呼喊:“哥哥,我有多少话要告诉你啊!现在不能了,我们马上要告别了。也许你还会见到我,在你的梦中:我梳着小辫,抱着死去的小花猫在哭;我像微风一样,轻轻吹到你的身边,随着你到处飞翔……哥哥,我将无法再思念你了,你可要加倍地想念我呀!”
    飞艇上的宇航员巴顿非常同情小玛丽,却爱莫能助。
    小说很细腻地描写了玛丽“站在巴顿背后,双手搭着他的肩膀,踮起脚,伸长脖子朝通讯器大声呼喊:‘哥哥,你好!’……巴顿感到滚烫的眼泪滴进了自己的后颈,他赶快站起来,扶着玛丽坐下,将话筒调节到座位的高度”。
    其实,巴顿替读者感到“滚烫的眼泪滴进了自己的后颈”,这是多么生动的一笔!
    著名作家流沙河谈到小说与故事的区别时说:“因有细节,故称小说。”
    中国杰出的作家沙汀将写小说的“秘诀”总结成八个字:故事好编,零件难找。
    所谓“零件”,就是细节。
    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瞎编”;而细节必须给人以真实感,哪怕是荒诞的细节也要让人有真实感。细节,必须有血有肉。
    阿西莫夫的著名短篇科幻《月球,血溅音乐钟》,描述一位贪婪的走私犯佩顿杀死了同伙,盗走了月球文物音乐钟,检察官请宇宙学家伦斯协助破案。伦斯和检察官来到佩顿家里,一番交锋后,伦斯请佩顿看一只破旧的音乐钟。佩顿看过音乐钟后,伦斯请佩顿把音乐钟扔过来。这时——
    佩顿机械地举起钟,用力一掷,但只掷到三分之一的地方,钟在地上摔得粉碎。
    佩顿曾百般抵赖,说自己从未去过月球,这一动作露了马脚。
    伦斯解释道:“月球引力比地球小,佩顿把钟举得很高,而投掷时用的力却相差甚远,说明他的肌肉还没有完全恢复,不适应地球引力……”
    可以说,这篇小说是围绕“掷钟,钟碎”这一细节展开的。这个细节,既将小说推向高潮,又表现了伦斯的睿智。
    在《生命之歌》里,王晋康是这样写机器人小元元的:“小元元放下白猫,用脏兮兮的小爪子亲切握住朴重哲的手。”
    当妈妈有意夸奖他棋艺高时,“小元元骄傲地昂着头,鼻孔翁动着,那是他得意的表情”。
    正因为这些成功的细节描写,把机器人小元元写活了,最后孔宪云要杀掉他才会产生震撼读者心灵的艺术力量。
    读《冷酷的平衡》可以明白:煽动感情靠细节;读《月球,血溅音乐钟》和《生命之歌》可以明白:刻画人物靠细节。《无悔的瞬间》的主人公宁可违反时间旅行法,遭到严厉惩处也不愿伤害自己的父亲。最后,她留下血写的两个字:无悔!这个细节使作品更具有思想价值。
    小说中的细节有时“附着”在一把梳子,一方黄手帕,一件小道具上,有时是主人公的一个小动作,一句口头禅。《天幕坠落》中父亲背上的黑红相间的棋盘就是极好的细节(也是极好的伏笔)。细节不仅煽情,而且使小说首尾呼应,结构更加严谨。
    诗有“诗眼”,戏有“戏胆”,科幻小说的“眼”与“胆”在于细节。有经验的作家,常常是先有了极好的细节,才逐渐编织故事。
    总之,细节在作品中的作用很大很多:它有助于展现人物的性格,揭示人物的心灵世界;可使作品的故事情节显得有声有色,生动感人;有助于渲染环境气氛,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能“画龙点睛”,使作品的主题思想一下子凸现出来。
    零件(细节)难找,但有心人——处处留意观察生活,琢磨生活的人,会经常拾到极好的零件。

    参考资料:
    小说心得·【教你写作】如何写出精彩的科幻小说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602/16/4512311_289938997.shtml

正在查看 15 个帖子:1-15 (共 34 个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