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科幻的回忆 | 偶然的珠链

作者:陈开畅

直到现在,我依然不知道螺蛳粉怎么就火起来了。唉,我在广西柳州生活了十几年,还是无力勾勒家乡的全貌。但是话又说回来,我正是在她名声未显时,接触到了科幻文学。

2008年读小学一年级时,语文老师列了个名著必读书单,其中就有《海底两万里》。这应该是我接触的第一本科幻小说,可我当时并无“科幻小说”的概念,也就普普通通地读下去。不过书中的科技装备、海底奇观以及海产美食,都给当时的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接着在一本名叫《学苑创造B版》的广西本地刊物上看到了一篇小说连载——2008年11期开始连载童恩正老师的《追踪恐龙的人》,在川西高原寻找霸王龙,这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实在是太刺激了。母亲不仅给我订了这本杂志,还会带我去市中心的新华书店总店看书,于是那栋大厦成了我心目中的阅读圣地。

大概在三年级的时候,我在书架上看到了贵州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一套丛书。我挑着读了几篇,记下了童恩正老师的《雪山魔笛》,也对叶永烈、金涛这几位老师有了粗浅的印象。小学六年里,我读了不少知识类杂志和幻想小说,又受到“世界未解之谜”的影响。这让我一直认为《追踪恐龙的人》讲述的考古发现是真的。我并不知道这些小说有一个统称,可我也觉察到,这些小说在某些细节上刻意追求真实,又在适当的地方展开想象。我享受着这真实与虚构交融的模糊梦境。

是那本不知翻过多少遍的46开吉美版《哆啦A梦》,又或是央视少儿频道播出的某一部科幻题材动画,还是每天播四部电影的广西科教频道又在宣传某部科幻大片?总之,在十一二岁的时候,我终于对“科幻”有了概念。初二时我从表妹那里借来一本叫《趣味语文》的刊物,其中一篇叫《逃离地球》的科幻小说连载引起了我的兴趣。比起老作家们的作品,这篇小说的语言贴合当下,内容也更加硬核。我一期不落地读完了之后的故事,期待着作者能尽快写出下一部。

2016年我偶然间看到央视的两个付费频道——第一剧场和风云剧场——正在播放《神秘博士》第五季。我尝试着看下去,当场入坑,成为一名胡粉(即《神秘博士》粉丝)。马特·史密斯饰演的第11任博士富有童心与想象力,他在旅途中面对了无数次关涉生死的历险,却总能乐观面对,时不时在故事最后以妙计反败为胜。这浪漫而宏大的宇宙冒险故事,是我循环的沉重里难得的轻盈。博士其人,成为我心中对美好道德的人格化。母亲购买智能机之后,我终于在贴吧找齐了《神秘博士》的字幕组资源。

初三的时候,学校图书馆恢复开放。我在馆里闲逛时,偶然看到一本分上下册的短篇科幻小说集,作者叫刘慈欣。随意翻看了一下,我就被大刘笔下的世界深深吸引和折服。所以我马上借了这本书,花了两三天读完。我觉得大刘有两个点特别吸引当时的我,一个是讨论人性,另一个是构造奇观。《梦之海》《乡村教师》《地火》……这些名字在我的脑袋里久久地漂浮着,我从此对它们不再感到陌生。中考结束后我回老家住了一周。出发前我鬼使神差地用一台杂牌手机下载了不少科幻电子书,其中有《三体》《球状闪电》以及“四大天王”的短篇小说集。老家网络很差,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在这无聊的假期里,我飞快地阅读着。《三体》的篇幅太长,我只得边猜测边跳读地看完。这“量子速读”导致我在很长时间里,对《三体》只留下“人列计算机”“水滴”“智子”“云天明的童话”这些粗浅的印象。此外,韩松老师的压抑怪诞、王晋康老师的朴实哲理还有何夕老师的文艺深情,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个阶段,我总算正式开始阅读科幻小说,同时也知晓了《科幻世界》的存在。

考入高中后,我立即去逛学校图书馆。科技楼三楼是图书馆主体,四楼的过刊室和阅览室则用于存放过期报刊杂志。在过刊室里,我发现了数目可观的《科幻世界》,大概有150本。待到图书馆招人,我果断加入了过刊部,更是因为干活多外加没人竞争,当上了部长。在2017-2019年里,《科幻世界》成为我值班时的主要读物,我也由此积累了一定的科幻知识。

校友赠石的背面就是高中图书馆
校友赠石的背面就是高中图书馆

三楼的图书馆自然也藏有丰富的科幻小说。《三体》的借阅人数非常多,印象里封面一直是破破烂烂的样子。馆里也有几本《银河帝国》系列,可图书馆查询系统居然搜不出来。有好几次是我把人领到放《银河帝国》的书架。至于我?我借过王晋康、郝景芳、江波、菲利普·迪克等作家的书。特别要提到那本翻译水平实在一般的《高堡奇人》。我读完后只感觉晕头转向,不过这感觉倒是很符合迪克想要表达的东西。校门口的书店也售卖《科幻世界》主刊以及译文版。图书馆没上新时,我就会去那里站着把新刊先粗读一遍,有时能站半个小时。有次我在译文版读到罗伯特·L.福沃德的《星震》,只读了一小半便决定买下。读毕,我为自己的选择高兴,这确实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工程师科幻小说。

我爱读杂志,也收集过刊。碍于家中经济能力,很多收藏是从亲友处获取。读中学时,我发现很多人会直接把读过的书籍丢弃。由此我开始“捡破烂”的旅途。高中三年里我捡到近百本过刊和约两百本书,其中也有许多科幻小说,比如《三体》和《背叛之星》。我也因此仔细重读了《三体》。

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能用来捡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但科幻依然是我排解压力的渠道。高三复习时我偶然读到万象峰年的小说《播种》,设定居然是柳州被大量从天而降的火车毁灭。当时我就忍不住笑出声来,还给几个朋友传阅了一番。柳州的风土人情自笔端涌出,熟悉的街道和高楼在小说中毁灭,加上作者由始自终的恶趣味,我怎么可能不记住它呢?在紧张的三年里,我朦胧地确认了一件事:或许我这辈子是离不开科幻了。

2020年我离开柳州求学,从此失去了高中图书馆的馆藏支持。并且由于高考发挥失常,我被调剂到一个陌生的专业。大学第一年里,学业问题让我几乎什么科幻小说都没读,只是在微博关注了几个科幻博主以获取科幻资讯。2021年我转入现在的专业。在9月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夜晚,正在照常逛贴吧的我发现一个发科幻电子书资源的老哥,可惜有部分链接已经被和谐掉了。

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私聊他,他爽快地把剩余的资源发给我。之后的时间里,他不断地丰富和更新库存,我则不断地询问解压问题,也尝试给他补充了一些资源。可这些资源常常已经被他发送给我了,只是因为我没找到资源在文件夹里的具体位置。不过这样也使我和他熟悉起来。贴吧老哥掌握极强的网络搜索能力,并以全收藏为目标。借由他的帮助,我得到大约20G电子书,并重新进行分类。这下我终于又有科幻小说可读了。

通过三丰老师的微博,我得知了中文科幻数据库网站(以下简称CSFDB)的存在。恰好我在一个网盘链接里发现了非常少见的科幻小说扫描文件。于是我在2021年12月试着给三丰老师的微博发私信,请他告知网站工作人员这份资料。他就像一位熟悉的朋友那样亲切地回应了我,我壮着胆多聊了几句,向他保证会继续寻找书目。好巧不巧,这时我找到了《逃离地球》作者李建平的个人公众号,并在上面又一次读到了原文,马上告知了三丰老师,CSFDB很快增加了这条书目。

2021年12月7日,笔者第一次给中文科幻数据库提供书目
2021年12月7日,笔者第一次给中文科幻数据库提供书目

在这之后我与贴吧老哥继续互发资源。2022年3月在偶然加入公众号“四十二史”成立的讲座通知群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搜集科幻相关的线上讲座资讯发在群内。同时我购买了《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对科幻学术再次产生了飘渺的幻想。这年8月,我在第三次提供书目后,试探地询问三丰老师,能否让我进CSFDB的微信群。

令我惊喜的是,三丰老师爽快答应了。进群不久后,贴吧老哥开始依照CSFDB收录的书目分享了大概30G的资源。我一边整理一边把未被CSFDB收录的书目发到群里,累计有十几本。同时也在群里发送科幻学术相关的资讯。由于我发言积极,群友天洛_奇邀请我参与中文科幻学术工坊的项目。起初我不敢答应。经过一天的深思熟虑,我意识到,这或许是我距离科幻学术最近的一次机会了。我就这样加入了中文科幻学术工坊,负责科幻日历的运作。我和幻迷零始真一起收集各类科幻活动资讯,通过网络日历的形式提供给订阅用户。截至2023年3月26日,日历已收录了388场活动,预计很快就会正式推出。我相信,这些活动信息会为中国科幻学术研究提供丰富的原始材料。

最近我用业余时间整理《我们爱科学》杂志上刊登的科幻文学,并有了一些可喜的发现。回忆也在此结束了,碍于记忆的模糊,我无法将维持身边科幻氛围的朋友们一一写出,没有他们的接力,我或许在接触科幻圈之前,就停止阅读科幻文学了。我一直把螺蛳粉的流行视作一个偶然,而我与科幻的缘分似乎也是一串偶然的珠链。我珍惜这一切,也热爱这一切。愿我的考据能派上用场,愿中国科幻生生不息。

制作中的《我们爱科学》科幻文学刊登总表
制作中的《我们爱科学》科幻文学刊登总表

原创文章,作者:我与科幻专栏小编,如若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

(2)
我与科幻专栏小编的头像我与科幻专栏小编零重力管理
上一篇 2023年4月5日 上午10:51
下一篇 2023年4月5日 下午7:1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