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科幻的回忆:围着科幻打转的回忆

我与科幻的回忆:围着科幻打转的回忆

作者:木海(电子科技大学)

一、从冒险小说开始

虽然无法通过时间机器穿越回过去,也没有照片或视频支撑,但印象中“科幻”一词最早的启蒙应当有着鲜明的画面感,那是小学时墙上挂着的宣传画板。画板上有艘乘风破浪的帆船,而文字介绍的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这本书连同《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为我打开了名为儒勒·凡尔纳的趣味之门。不过,比起“科幻”,这一时期我对于这些小说的认知更在于“冒险”。

对小学、初中时的我来说,有可靠的伙伴,能够一起跋山涉水、见证奇观,携手实现某个共同的目标,实在是太酷了。基于这种对“冒险”的偏好,我看完了除首作外较为冷门的“奥兹”系列和“舒克贝塔”系列,追着“哈利·波特”和“波西·杰克逊”系列出版,也在图书馆看完了沃尔夫冈·霍尔拜恩的“鹦鹉螺号”系列(这个系列冷门到目前还没录入中文科幻数据库)。这些系列更多被定位在魔幻奇幻,存在着肉眼可见的非现实要素。而凡尔纳笔下的作品现实感很强,特别是像《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样的作品,让我觉得只需要等长大,自己也能完成故事里的环游地球。

我与科幻的回忆:围着科幻打转的回忆

那时候的我还非常缺乏常识,处在当老师问未来想做什么时会回答宇航员或美国总统的年纪。后来,我认识到世界上很多地方还在打仗,有些地方一辈子也无法抵达,就算是旅游国家也会拒绝颁发签证。而当我坐在图书馆的地上时,没有哪本书会拒绝为我展现一个神秘奇特的世界。

罗德里克·戈登和布赖恩·威廉斯合著的“隧道”系列(同样还没录入中文科幻数据库)可能是那段时期我唯一的遗憾,这个系列构筑了一个很吸引我的,神秘而黑暗的地下世界。我还记得洁白栀子花与罪恶狠心的反差,记得重返光明世界的欣喜与无限坠入黑暗的恐惧,记得某个“叙述性诡计”带给我的震撼。然而,这个系列似乎没有能够在国内出完,我也终究没能看完。

我与科幻的回忆:围着科幻打转的回忆

二、沉迷日系的轻科幻

高中时期,我遇到了两个日本作者,乙一和西尾维新,从而更多地开始看日系小说。这些小说同样并不那么“科幻”,更偏向轻小说,却也不完全是恋爱和学校日常,而是充斥着超能力与怪力乱神。入坑作《只有你听到》是在高中跳蚤市场买到的译林出版社小开本,同名短篇中,通过“脑内手机”相连的孤独男女进行着日常松散的对话,却在遭遇变故后发现了非常惊人的事实。传统的科幻要素,以一种融洽的方式轻巧介入故事中,推向了温暖而完美的结局。另一方面,我最爱的《暗黑童话》设定要更加新奇,移植到他人身上的眼球还保留着过去的记忆,被某人伤害后只会感到幸福而不会失血疼痛。所谓的“超能力”,更多便在于别人没有而主角有,这就往往在故事前期加重孤独感,而最后通过获得真相或救赎强化自我存在的意识。

无论是过去一个人坐在图书馆的地上,还是随着书中的主角追求孤独感和自我存在,读小说对我来说一直是一种很私人的事情。很少有同学的课余兴趣爱好是读书,也不需要有人聆听我阅读后的感想,这样的氛围直到看完“物语”系列的小说版转而补动画版时才得以打破。以《化物语》为首作的“物语”系列至今作为西尾维新的长期饭票而未能完结,本质其实是日本高中生遭遇怪异的故事,比如男主角阿良良木历就是半吊子吸血鬼,或者说半吊子人类。虽然西尾维新出道作《斩首循环》是推理小说,乙一也曾凭借《GOTH断掌事件》获得本格推理大奖,但真正让我开始对推理感兴趣的是早坂吝的《彩虹牙刷》。遗憾的是,科幻方面从未遇到这样一部异色到让我“从此进入新阶段”的作品。

我与科幻的回忆:围着科幻打转的回忆

进入大学后,阅读时间更加自由,也遇到了非常喜欢的三位日本科幻作者,小林泰三、小川一水、上田早夕里。小林泰三写作题材更广些,笔下推理小说和恐怖小说也非常有名。小川一水《漂流者》中一人即世界的孤寂感,到其《双星·飓风·离乡人》中两个少女互相支撑的美好;上田早夕里《李林塔尔的后裔》中异族的少年孤独地追求飞翔之梦,到其《普特罗斯》中探索异星生命的诞生与死亡。自己的偏好更倾向于不需要过多的角色和过分复杂的设定,便能够欣赏细腻的情感和思考。此后,收到科幻世界赠书,也是从日系逐渐拓展开的。

我与科幻的回忆:围着科幻打转的回忆

三、打破孤独,超出阅读

上面提到因为接触“物语”系列动画版同好,便开始活跃起来,甚至进行同人活动。然而,科幻方面依然非常孤独,在学校科幻协会没有能够结识同好或收获乐趣,尝试写小说也很难获得反馈。除了参与校内征文拿了三等奖外,同时期还写了另一篇从未“上岸”的作品,后来其标题在“晨星杯”的入围作长名单中短暂出现。自己的缺陷确实很大,一方面无论是剧情设计还是想法都很简单,另一方面我只是想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写出来,写完也就空虚了。

度过疫情初期的恐慌后,某次封闭期间,突然闲下来,心情状态都很好的我完成了短篇《围护》,投稿给了小科幻的寒武奖。虽然很快过稿发了出来,但在这之后也并没有太多的反馈。偶尔抽空写点东西的时候,我也在思考如何能够得到更多的反馈,让艰难的写作继续下去。粉丝团体组织的奖项可以更快地做出反应,由此我也尝试举办了“栯赏”,定期以座谈会的形式匿名讨论来稿。当然,因为不限题材的原因,来稿中科幻小说占比并不算大,但获奖作中就有令我印象深刻的科幻推理大长篇,《来自旧世界》——“坠落的死者、无踪的凶手、被毁坏的钟表、被斩首的尸身……” 平稳行驶了五百年的星船上突发神秘杀人事件,在穿越奇点前往新世界的路上是否能够一帆风顺?随着调查的展开似乎遇到层层困难,真相竟与五百年前星船上的那场大暴动有关?漫长的星际之旅中颠覆性的四天,是否会改变族群的命运?而这一切,过去与现在,就此被记录下来。

出于种种原因,“栯赏”很快就停办了。阅读和创作似乎重回孤独。在阅读过程中,顾适的《莫比乌斯时空》,鲁般的《未来症》,宝树的《时间之墟》都深深吸引了我,让我意识到中国科幻不仅仅只有刘慈欣。虽然阅读可能没什么深度,也不讲究条理性,但是我尝试着增加广度,开始跳出了“日系”的舒适圈。随着开始接触“赠书约评”,我思考如何把自己喜欢的点介绍给他人,把作品中的亮点提取出来。不一定能成功,但写书评往往能够更快地得到反馈,每次看到自己写的书评发到出版方的公众号上都会非常开心。受到八光分文化邀请,在微博直播连线聊《星界的纹章》,对我来说也是全新的挑战。即使没有露脸,也有种初次踏上舞台的恐惧感,讲着些从来不会和别人开口聊的话题。受邀参加中文科幻数据库的月度阅读推荐,以及2022年度科幻BEST10票选活动等,也让我在科幻方面能够更多地分享自己的趣味。

我与科幻的回忆:围着科幻打转的回忆

我与科幻的回忆:围着科幻打转的回忆

《雨幕下的悬空寺》是我发表在小科幻上的第二篇小说,最终在第二届寒武奖中并列第六,未能获奖。这次动笔主要是受到《围护》“出海”的激励。“出海”,具体指的是在桥本辉幸主编的科幻同人志《六花志》(Rikka Zine)上被翻译为日文和英文,获得了很多来自海外的反馈。可能是受到国外读者更加关注本土化要素的影响,于是在新作中我也大胆尝试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历史宗教背景。非常感动的是,在得知奖项落选的同时得到了部分评委的肯定。

我与科幻的回忆:围着科幻打转的回忆

在授权翻译方面屡屡碰壁的情况下,能够在零重力科幻发表翻译的采访文章实在对我来说意义重大。这次试着写“我与科幻”回忆文章,也是种全新的体验。继续尝试还没尝试过的事情,回过头来会发现自己做到了很多。那么首先,迈出第一步吧,这就是每段回忆的开始。

原创文章,作者:我与科幻专栏小编,如若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

(0)
我与科幻专栏小编的头像我与科幻专栏小编零重力管理
上一篇 2023年11月9日 下午3:55
下一篇 2023年11月11日 下午2:0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