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科幻迷团结起来

全世界科幻迷团结起来

参加2024格拉斯哥世界科幻大会的科幻迷你好,很高兴认识你。首先我想问一个问题,你听说过中国科幻粉丝群体吗?假如听说过,能举出哪些例子?事实上,中国有非常庞大的科幻迷群体,只是之前很少有人进行整理,我从2020年开始收集资料并写了一些文章介绍它们。中国最早的粉丝组织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的科幻粉丝杂志诞生于1988年。

从参与成员的年龄组成上看,它们在20世纪90年代主要工作者的科幻迷群体为主,在21世纪则主要以学生群体为主,而大部分在90年代活跃的那些工作者们忙于生活和家庭事务,难以抽出时间组织相关活动。我在整理过程中逐渐发掘出的数千张照片和三十万字的篇幅,都足以证明这个群体的历史之丰富。

中国科幻迷会组织科幻小说和评论的征文活动,也会自办粉丝杂志(历史上有200多种)并建立粉丝组织(学生群体有350多次成立记录,社会面群体也有200多次记录)。但与世界上大部分组织一样,它们的寿命也大都很短,虽然成立的数量很多,但能稳定运行的很少,这些内容我在后续的几篇文章里做了介绍(这几篇文章待发表)。

《零重力报》的英文特供版也会在本次格拉斯哥世界科幻大会上出现,它由机器翻译自《零重力报》第10期的1/3内容。这期杂志收录了许多年轻中国科幻迷对自己科幻经历的回顾与认识,中国科幻迷如何接触科幻?科幻带给他们感动点在哪里?他们在接触科幻的过程当中收获有哪些?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他们的回忆文章里寻找。只是时间原因较为仓促,只收录了小部分文章,不过这已经比之前好很多,让中国科幻迷被外国科幻迷看到,这件事很重要。

与此同时,我们还在收集整理世界各国的科幻情况和资料,将许多外国的介绍性文章翻译引进成中文,将许多没有被翻译到中文世界的作品、活动、粉丝杂志的情况介绍给中国科幻迷。我在通过一些文章完成了对中国科幻迷的自我总结后,开始希望看一眼外面的世界。中国学者三丰在中国介绍外国科幻资讯的杂志《世界科幻动态》的创刊词里说“观世界科幻,建科幻世界观”,我认为极有道理。

我已经找到了110个国家的209篇文章,统一组织中国的科幻迷们进行翻译。现在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世界上每个大洲都有丰富的科幻大会、科幻作品、科幻组织、科幻杂志等等内容,而剩下一半国家和地区大多是要么经济和政治力量不足以支撑其文化发展,国力不强盛,要么人口数量很少,要么就是某国的特区。

在不同国家历史的背景下,不同语种和民族之间会因为历史原因互相团结/接纳外来语种,你可以在中亚看到土耳其语和俄语的博弈,看到部分非洲国家盛行法语和阿拉伯语,也能看到拉丁美洲国家对西班牙语的互通有无,东南亚国家对自己国家文化传统遗失的愤慨,荷兰与比利时的语言共通性,前南斯拉夫地区也会定期举办科幻大会团结其他几个国家科幻迷的情况。

在搜索非英语国家的相关科幻文章介绍时,每次都能检索到许多新的文章和链接,文章的发布时间也大都处于2000年至2024年之间。但奇怪是,每次用各种语种搜索翻下来都以为已经搜索到了尽头,但每次寻找可能找到一些新的信息。

个人对外国科幻历史搜索,到现在一共有三轮。2022年8月是第一轮,2023年7至8月是第二轮,2024年6月至7月是第三轮。这大概和互联网的搜索机制有关系,部分文章的搜索权重各有高低,这种现象还是应了一句老话:“常读常新”。非英语国家的确有非常多的资料值得翻译,他们也有研究、社群、会议、翻译、图书馆等等事物,我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相关信息,并随缘翻译到中国,也希望有更多人参与进来,看看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幻情况。

很多小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科幻小说都不是科幻作家创作出来的,而是一些文学家和儿童作家或者剧作家创作的。要么作为少儿激发想象力的一种体裁,要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体现,他们一般也只会说自己写了一部科幻小说,在科幻方面有所涉猎,但大概率不会说自己是科幻作家。很多国家的科幻历史追溯,可能都会追溯到某个文学家因为某些原因偶然间写了一部科幻作品,这种现象疑似广泛存在。

做这些文章的文本处理需要反复考证图片资料再和本地人沟通,一篇文章的校对基本三天起步,这并非是没有成本的信息搬运行为。在搬运的过程当中,可能看到了一篇比较好的文章最终决定翻译进来,于是又加了编者注,还会增加一些本地人的说法和照片作为实证。《零重力报》第12期和13期的很多图片都由我单独添加,绝大部分文章都没有任何图片。很多地方写的较为模糊,于是需要反复查询来源,添加加了注释或者做一些小修改。

很多信息本地人没有积攒起来,但是看到了不管又觉得很可惜,所以在编者注里头做一个体现。只要保证讲的是科幻,确实在这个年份出版,有实物证据就可以。如果文章提到的小说的简介很模糊,就看一些相关的样章,假如确实跟作者描述的差不多,就决定引进。

但交流上也很容易遇到困境。本地人愿不愿意回复你,相不相信你是一个中国人,愿不愿意给你提供资料,这又是一个问题。就比如说之前被Facebook上有人怀疑我的账号刚注册,只有一个好友还没有头像,怎么证明自己的身份,于是在Facebook开展活动是很艰难的。

如果要写一篇外国交流当中的辛酸史,那大概能写很多,只是没有必要。一篇文章最终的处理可能要搜索70多次,不过咱们坚持干下来就行了。搜索这些资料的时候很开心,同时在开心的过程中还把资料整理出来了,有人愿意看到那更好,不愿意看也没关系,可以当作自己的成长和积累过程。

亚洲国家部分。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有非常多网络粉丝群体,他们在早期翻译了许多优质的外国科幻小说,发布在网络平台,近几年有许多优秀的科幻作家出现,其中金草叶在中国非常受欢迎。1993年有一位朝鲜学者写了著作,对朝鲜科幻文学和主体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可以检索到很多与土耳其科幻历史、杂志和研究的资讯,还有针对土耳其科幻俱乐部这个组织进行详细介绍和采访的两篇文章,他们在2020年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还有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印度等南亚国家科幻历史的情况。

东南亚国家,如果不是针对性介绍,其实很少能见到专门针对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和泰国科幻进行介绍的文章,其实很多历史发展趋势并不是不明显,只是我们还没有看到,比如东南亚有非常多的推想杂志是不为我们所知的。

其中,我在翻译一位泰国科幻作家的自述很受感动,能深切体会到他对科幻的30年创作生涯的回顾与感叹,看到支撑他坚持科幻创作的就是科幻的想象力。他会对着生活当中的任何一个普通的事物发问“能不能写成科幻版的?”同时也表达民众目前对科学的“抵触”态度的惋惜。

部分中东地区和非洲国家,只要他们自己有表达欲,愿意对外宣称自己是一个科幻导演或者科幻作者,还接受采访谈到自己对科幻的看法,介绍几本自己国家的作品就很好,他们在阿拉伯语世界和非洲世界里头只在每次提“大团结”的时候会提及。

比如,也门有科幻作品,也有科幻导演在Youtube自学拍摄,在公交车做街景三年拍出7分钟电影再转到英国伦敦展映。阿联酋编辑为了给孩子更多想象力顶住压力写儿童科幻小说,自建科幻出版社出版的故事。沙特阿拉伯禁止出版科幻小说,于是有作家自己组建了一个科幻出版社来出版阿拉伯语科幻作品。

伊朗的科幻粉丝群体做过波斯语科幻奇幻字典,还举办过很多征文和线下活动。黎巴嫩我只能搜索到两部科幻作品,希望大家共同找到更多信息,一个1976年无意间跨界写了一篇科幻作品,一个是2006年某位艺术家创作了太空探索的故事,是以英雄和机器人的对话形式进行的。搜黎巴嫩科幻的有关报道,大都是说科幻小说里有关战争的想象大都在黎巴嫩的土地上实现。有一篇新闻报道的标题是《黎巴嫩是科幻小说的故乡》,但点进去看才发现原来是火箭筒发射的视频。

拉丁美洲,还可以看到哥斯达黎加科幻博客。如果不介绍的话,你会知道乌拉圭有一本连续出了十年的《乌拉圭科幻作品选集》吗?告诉大家某事物曾经在某年真的存在过就可以了,给大家打洞探风,同时增长一下自己的见识就很好。

欧洲国家,有马其顿科幻迷坚持40年运营科幻图书中心三次被盗窃欲哭无泪,也有葡萄牙科幻迷因为小时候参加一次书展迷上了一套书以后立志编目科幻图书并完成了相当分量的工作,还有很多瑞士科幻研究的作品。波兰2020年成立了科幻基金会,他们每年举办大会还出版会员的优秀作品。

匈牙利有一本科幻杂志在20世纪后期几乎断层式地掌控了这个国家的作品发表的可能性。以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为中心的南欧科幻圈团结了周边的斯洛文尼亚、黑山共和国和波黑等国家,最近每年都固定在一个国家举办大会活动。

不是每个国家都像欧洲和拉丁美洲这样随便拿个国家出来就是丰富科幻史,这在非洲行不通,在亚洲也行不通。非洲人比较信仰自己的祖先,现在逐渐开始把祖先神话和口头相传的故事与现代化的科技相结合。同时,似乎全世界都在模仿非洲未来主义。非洲未来主义、阿拉伯未来主义、加勒比海未来主义、太平洋未来主义等等,未来主义就像朋克一样,已经完全被泛化了。但中国学者吴岩2022年提出的中国科幻未来主义可能会为这个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1993年,马克·戴里(Mark Dery)在《黑人去未来》(Black to the Future)提出了非洲未来主义的概念,美国籍非洲裔的科幻作家开始崛起,复兴非洲科幻、想象非洲,妮狄·欧柯拉福和沃莱·塔拉比作为其中的代表被推出。2006年阿拉伯科幻会议举办以后,很多外国学者来听,他们认为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后来阿拉伯科幻作家联盟2013年成立,阿拉伯未来主义出现,又要复兴阿拉伯科幻世界。2016年又开了第一届加勒比海科幻奇幻大会,于是加勒比海相关的科幻研究就开始兴起了,主要还是古巴的作家在带头。

这些未来主义的本质的想法是什么?其实就是通过自我想象的方式,尝试用科技复兴自己国家曾经的文化传统,这些年很多国家都在尝试探索自己国家本质之物。金雪妮写过文章讨论中国科幻的本质,穆尼兹写过文章讨论墨西哥科幻的本质是什么,还提出了墨西哥性的概念,还有人提出英国科幻和美国科幻之间的区别,拉美一些国家说自己的科幻主要是一种毛茸茸的概念。

我们当然希望世界是五彩缤纷且独具特色,也知道很多国家受西方世界的影响,模仿西方科幻作家进行创作。马来西亚科幻作家2016年的复兴科幻文学的尝试也是希望探索自己民族本质的东西,虽然这场运动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但这种冲劲很鼓舞我。

科幻本来就发源于欧美,主流话语权在欧美,绝大部分科幻大会和传统都坚持了好几十年,自然不需要未来主义复兴自己。但是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的国家都有被其他国家入侵的历史,同时又有悠久的国家历史,他们的科幻起步时间也很晚。

所以很多国家的科幻作家在西方科幻作家或者前苏联科幻作家的影响下开始进行科幻创作,绝大部分是凡尔纳,威尔斯。但又会纠结自己写的东西会不会没有办法体现自己民族的特征,自己国家的特征。

由于世界科幻中心在英美国家,只要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就代表进入了国际化,几乎所有大洲的科幻作家都在谋求自己的作品通过英文出版,渴望被英美世界看到并纳入主流话语体系。

世界科幻中心是否会转移这个问题,需要漫长的时间来验证和求解,但是现阶段而言,英语国家的科幻和非英语国家科幻的关系就像,主流文学与类型文学之间的关系,而类型文学是要被主流文学所收纳的,局势就是这样,不会因为办了一届世界科幻大会就发生转移,顶多给官方一些由头把原来散布各地的科幻机构和科幻奖项试图聚拢促进对话合作而已。

这个世界上搞科幻组织、办科幻大会、做科幻出版、搞科幻翻译、做科幻研究的大有人在,很多小语种也有人在搞。但大部分情况下,除非有某裔英美国籍/某国会英语的国际交流者在英美国家有关系,借助自己的地位为自己的国家发个声,这确实可以。

不过,等到相关人下台了以后,情况可能又转向了另外一个模样,中国有句老话叫人走茶凉,可能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不过假如每一任的人都能在自己任期内留下一些东西,那么资料肯定会越来越丰富。也就是说,非英语国家的科幻国际化,目前的确主要靠某裔英美国籍/某国会英语的有地位的国际交流者来主导的。

话语权的转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足够实力的作家、足够强大的读者和社群、足够强力甚至颠覆话语体系的理论学者、还要有足够多的科幻活动以供作者读者和学者互相交流,这些事情哪一件都是不容易的。

只是,有一种鄙视链似乎在全世界都广泛发生,首先把科幻文学定义成儿童文学的一种,接着把科幻文学定义为次等文学,所以最近看一位尼泊尔科幻读者对一本他们本土科幻作品集的评论是,这不是儿童文学,是科幻文学,我觉得这种自发的意识非常好。什么时候,科幻文学才能真正站起来,不再陷入鄙视链的循环当中,而是可以被正常的看做既有成人文学也有儿童文学这两种类型。

不管怎么说,我希望中国科幻迷更加团结,也希望世界科幻迷能更加团结,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很多对科幻有认同的人,希望我们能够不断联系,互相寻找,在观世界科幻的过程当中建立每个人自己的科幻世界观。这次翻译也是一次开辟的尝试,希望大家多多包容。

祝大家在格拉斯哥玩的开心!

原创文章,作者:河流,如若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

(3)
河流的头像河流零重力管理
上一篇 2024年8月5日 上午9:10
下一篇 2024年8月5日 下午8:0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