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颜妍
采访者:河流、零重力科幻、刘慈欣书友小屋QQ群群友
河流:欢迎颜妍老师。个人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领域,您可以先针对一些问题谈谈你自己的看法,我再继续提问。
颜妍:那我就说说我的经历吧~其实真正接触科幻的时间也没有很长,一开始还是因为我的老师,他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推荐我去看《三体》,后来我看完以后,产生了对大刘笔下女性形象的研究兴趣。也许是因为中文系出身,专业的理性会限制我的感性,我对文学作品更多的还是会从专业的角度去看待。我对自己的定位也首先是一个文学专业的研究者,所以在讨论科幻的时候,我更多的都是从文学的话语框架里去看待科幻文学的一些问题。当然,也确实是三体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因为在当代文学里,可以说大刘在某种意义上创造了和以往不一样的文学创作视角。也是因为对科幻的接触让我感受到了这个文类的潜力,我也期待它能够给文学创作带来更深层次的升级。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不算科幻迷,我觉得我可能更像一个旁观者,用一种理性客观的专业视角去看待中国科幻的发展。总之,也是因为我导师还有《三体》,我才与科幻结缘的。
对科幻研究来说,我有自己的要求。既然是专业者,我是希望自己对它的研究是按照文学史的脉络去一点点解读的。也因为师门的传统是文本细读的能力,所以我也是希望能够把自己擅长的能力用在科幻研究上,去做出一点不一样的研究。但也由于琐事缠身,我现在的进展也只停留在晚清科幻,前一段时间刚写完一篇关于晚清科幻小说科学观的论文。不过目前来说,可能最低要求就是本科阶段把晚清的做好,然后再慢慢往上走。其实科幻文学研究也是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可以探讨的问题的,比如文化研究,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这些都是可以做的,但我也不太希望现在就把自己固定在那里,就像我说的,顺着科幻文学史的脉络一点一点地接触和发现,一定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感悟的。毕竟我现在的实力也还需要历练,所以路还很长,慢慢的一步步踏实走下去就好啦。
河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相关了解,您怎样看待现代中国科幻的发展?
颜妍:当下的中国科幻,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除了大刘已经达到巅峰,还有比较出名的陈楸帆,韩松等几位老师之外,其他的年轻一辈的作家,坦白说,作品的深度还不太能达到文学专业的审美标准,一来是因为科幻对想象的要求更高,二来也是作者的格局还不够大。所以也不能怪文学界没有足够重视,毕竟传统的脉络摆在那里。我倒是更寄希望于科幻能够写出当下的主流文学不敢写的东西,能书写出宇宙层面上的人类的生存处境,因为科幻这一外壳实在是太合适了。但是其他方面的话,不得不说科幻圈还是非常活跃的,比如今年的钓鱼城,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其他的活动比如吴岩老师前段时间做的科幻教育的教科书这类的,也在无形中推动着科幻的发展,在加上《流浪地球》电影的推动,科幻也有成为大的IP的趋势的,所以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个小小的繁荣,这对文化研究方面也提供了很多可以去探讨的新视野。当然现在还是静观其变,太早下结论并不是一件靠谱的事情。
河流:您觉得科幻专业研究者和科幻业余爱好者还有一些科幻资料收集者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在未来,您期待以怎样的形式和他们合作?
颜妍:还是理论的训练吧。像我知道的姜振宇、任冬梅等几位老师也都是文学专业一路走上来的,我们在经历过学院一整套的文学知识体系的训练之后,看待作品会更多地放在文学的总体语境之内去探讨,而不是孤立地去看待某个作品。或者应该这么说,一部作品的评论,是需要立足文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评价,而并非主观随意地觉得这部作品是否合我口味。
合作的话,可能的形式应该只有参加一些研讨会这类的吧,当然如果有其他适合我去的活动也可以考虑。比较看中的还是能否发挥我的专业特长,其实都OK的。
河流:您最喜欢或最关注哪个科幻话题?
颜妍:不知道科幻话题指的是哪一类哦?我想到的是中外科幻的交流,像科幻光年经常会转发一些国外的科幻讯息,我觉得这就非常好,毕竟我们对国外科幻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
河流:看到您说到晚清科幻,中国在1905年有了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可深入了解之后,似乎有一些作品已经很难查据了……您觉得这一个问题有什么解决的方法或者在未来怎样的时刻能够解决?
颜妍:纠正一下,是1904年哦~之前和宝树老师他们在钓鱼城的科幻群里谈过,说是以前的神话,或者某些作品比如《偃师造人》算不算科幻?我们的答案都是倾向于算的,那既然这样的话,中国科幻的源头是不是又得往前拉长了?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定义“科学”,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或者说科学观,是不一样的。
Francesco把这个形容为具有时效性。晚清一代的科幻其实算舶来品,应该说在这个时期的科幻有着它的时代使命,因此作品总体上有着救亡图存的共同特征,追溯到具体的文本,每个人的科学观又会不一样。但其实具体追溯到哪个年份,我反而认为并不是最重要的。任冬梅老师一直在做这方面的考证,具体的史料查询确实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当然如果未来数据库足够发达,说不定很快就能找到了,但是现在的话,看其他老师如何去努力了。我觉得有意义,但是不强求。
群友问题:我个人觉得这种追溯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就像谈论西方科幻文学史的时候从《弗兰肯斯坦》往前追一样,80AC普鲁塔克的《论月球表面》这么来说也是科幻,卢奇安的《真实历史》也算科幻咯,“科幻”发祥甚至可以直逼中世纪以前。还有个问题,真的有考虑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吗……
颜妍:其实只要去翻翻晚清的科幻就可以看出,他们对科学小说的认知也并不全面。因为当时梁启超提倡的小说界革命,实质是要借文学来改良社会,科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认为他们有注意到科幻的功用,但并没有那么重视它作为科学+文学这样一种特殊文类。《新中国未来记》我觉得更倾向于是乌托邦小说,因为仔细看会发现其实里面根本没有科幻的内容,更多的谈的是政治吧。
群友问题:现在的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到底还相差多少距离?
颜妍:这三篇帖子可以作为问题的答案
https://m.weibo.cn/6216762805/4413241344244034
https://m.weibo.cn/6216762805/4419446396966892
https://m.weibo.cn/6216762805/4520550158779253
河流:科幻论坛从2015年以来似乎落寞了许多。能否说说您所期望的在未来可能存在或出现的新论坛形式,以供广大科幻迷交流。
颜妍:其实现在的交流也不少呀,只是形式载体变化了。我也是因为微博关注了科幻圈,所以加了陈老师的微博群,还有张凡老师的微信群。现在的形式变换太快了,几年前百度贴吧热火朝天,如今一片萧条了,谁知道多年以后社交平台会不会又发生变化。当然如果张凡老师的钓鱼城建成以后,他有意创办一个网站或是app也不是不可以,就看成本了。
群友问题:对于科幻作品,你觉得是想象力重要还是合乎科学原理更重要?
颜妍:一定要选一个吗?我更关心的是如何书写,也就是艺术化,也可以把它叫做科幻诗学。其实想象力不丰富也写不出好的作品嘛,这点应该作为一个基本标准而不是取舍项吧。说起科学原理这个我倒是想起八十年代的科文之争了,但其实谁又能确保自己的科学知识就是万年不变的正确呢?比如小灵通漫游未来,在当时是科幻,在现在里面的原理几乎变成现实了吧。在一个标准的,大家都认可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框架内,做适当的想象,其实就够了。
群友问题:能否定义一下科幻研究者?
颜妍:科幻研究者这个,就我所知目前科幻圈的研究者都还是文学专业的吧,就像我之前说的,我们是以文学的视角去看科幻的,所以,与其说是科幻研究者,不如先说我们是个文学研究者,只不过方向是科幻文学罢了
群友问题:你觉得科幻小说在国内怎样才能走出小众文学的困境?
颜妍:小众文学的困境,不是个简单就能回答的问题,就像我之前的那条博文谈到的文学媒介与文化生产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因素造就的。因为科幻这个文类是有门槛的,普通的读者能读懂传统文学但不一定能读懂科幻文学,所以这个困境其实是无解的。
群友问题:是否有读过外文科幻的原著?最希望能够看到哪部作品的译作?你觉得翻译科幻作品翻译效果最好的是谁?你认为科幻作品翻译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颜妍:陈楸帆老师算不算?其实我很喜欢他的《荒潮》,也一直说要给他写评论来着,可是事情太多了。翻译方面我了解的不多,不过据说草木清寒老师很棒。
群友问题:您在进行科幻评论的时候,对一篇科幻小说来讲,最重要的几个评判标准是什么?专业化评论和业余评论究竟有什么区别?
颜妍:一篇科幻作品怎么样,我觉得关键还是看它想要表达什么以及如何表达。因为科幻这个文类比较特别,科幻是要有思想的,特别是硬科幻,作者要有自己的对人类和宇宙的理解。至于如何去表达,就要看作者的文字功底了。拿《荒潮》来举例,我很赞赏的一点是,陈老师做到了文学性极好的发挥。他把故事背景置于自己的家乡广东,又写出了闽粤一带特有的宗族文化,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创造。
拿我自己写论文的经验来谈,我在阅读各类科幻文本的时候总是会有许多阅读感受,但是真正要写论文的时候,只能选择一个适合作为论文的论题来展开论述,并援引其他的文献文本来论证我的观点,那也意味着我在阅读期间所产生的审美感受和想法,是要有所取舍的。业余评论也许更像读后感,思维可以比较发散,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就好。
河流:谢谢颜妍老师给出的一些科幻前沿回答!
受访者简介:颜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本科生,科幻研究者,爱好者。
原创文章,作者:河流,如若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