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个人的思维和习惯差异导致的不确定性
受访人:索何夫
采访人:河流
采访时间:2021年2月5日20:00-21:00
河流: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最先认识了哪一位科幻圈的老师,受哪位科幻作家和科幻作品的影响最大?
索何夫:那就早了。广义的科幻阅读是小学的时候就开始了。只不过那个时候,我读到的科幻小说,有一大部分属于旧定义下的Science Story。因为小学生自读课本的内容设置,我是四年级最先看到凡尔纳的早期作品的。
因为我的专业一直是人文科学方向,所以受到阿西莫夫的作品内核影响最大……但他的写法我未必模仿得来。我的写作方式最早受到了诸如克莱顿和帕特里克·蒂利的影响,所以被称为“带翻译腔的好莱坞味道”,后来逐渐尝试把本科阶段学到的写作方式投入实践,于是写法就不再局限于原本那一套了。
河流:从2013年以来您就开始发表科幻作品,到现在已经发表中短篇小说接近40篇,长篇小说一部,有没有一些创作的感受或者曾经有过哪些瓶颈?
索何夫:老实说是瓶颈很常见的,但我手里的点子总比瓶颈出现的概率大。于是一篇小说卡住了,只要不是马上结尾,基本都能扔一边去再写别的。
等到后面觉得有合适的写作提纲,再把原作品回收利用。我今年三月要开始在不存在科幻的平台在线连载的《我们的奥德赛》,就是2017年的报废稿在去年重写的。还有一个投给科幻世界的小长篇,是用2013年的报废稿回炉重造的。如果非要说的话,我不习惯做详细设定,习惯于有了点子先写,边写边改。
河流:您在创作科幻小说以前是否有尝试过创作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是因为什么原因开始创作科幻小说的?
索何夫:在2013年开始写科幻之前,我在网络文学那行混了三年多,写了三百万字各种各样的东西……当然都不成功。毕竟我写的西式严肃奇幻题材不适合网文,尤其不适合当时的网文。网文界混不下去但希望发表点作品,主要目的又是获得读者反馈,于是就转写中短篇小说投科幻世界了。
河流:为什么笔名选用索何夫?
索何夫:其实是我以前在本科时所组织的一个非正式文学社团中另一个人使用的笔名,后来因为一系列偶然事件而归我所有。
顺带一提,那位可是个奇幻爱好者。据说“索何夫”其实来自于龙枪英雄,坎德人泰索何夫·柏福特。
河流:根据您的发表记录看,2020年是您首发作品最多的一个年份,甚至在科幻世界2020年增刊连发了四篇作品,这是长期堆积还是创作灵感的涌现?
索何夫:很不幸,是长期堆积的必然结果……毕竟这些作品都是一年甚至三四年前完成的,目前还有不少作品在排队。
目前科幻世界的稿件压力很大,主要是投稿量多。往好处说,算是国内科幻写作热情很高的表现。但另一方面也是发表渠道不足的必然结果。
河流:除此之外,您还在科幻世界上有发表一些评述类的文章,截至目前已经发表了20余篇,这些文章应该是基于大量的阅读。请问您平常经常阅读哪些书籍?
索何夫:难说,因为我的阅读习惯是有啥读啥,从辞典到各种自然科学类的百科全书,到小说诗歌,洋洋洒洒。就我自己的感觉而言,我的知识体系是“不知不觉”构建起来的,计划性不足,广泛性倒是不差。自愿的、非娱乐性的阅读自然伴随着思考。哪怕是不自主的思考,最后也会想许多东西。
顺带一提,我的大多数科普类作品其实投给了《课堂内外》杂志社下属的《科学Fans》杂志,而负责经手编辑的正是科幻圈的老前辈E伯爵。严格来说,它是面向中学生的,不过我总觉得小学高年级是最适合的阅读群体。
河流:可以谈谈您目前的创作计划吗?创作的时间十分充裕吗?
索何夫:目前我其实没有长远计划——这是我想到啥写啥的习惯决定的。当然,如果接到约稿另当别论。现在我正在创作一部10万字级别的少年科幻小说,除此之外有另一部长篇作品正在计划中,短篇,中篇小说只要灵感来了就先下笔。
时间至少不算紧张,我现在正在南京农业大学读科技史博士。刚开始第一年,我从事的研究恰好也为科普创作提供了素材。但我现在选择的专业本身就很有点科幻,我的导师与科幻圈也有渊源——农业技术史是个涵盖面很广而且很有意思的研究领域。
顺带一提,今年我至少有两部长篇、一个个人中短篇作品集,和一个参与创作的科普绘本会面世。科普绘本是与电力工业出版社合作的,另一个长篇在不存在科幻平台上连载,同时四川科技出版社也会发行一部分。
河流:您怎样看待现在中国科幻的现状?对此有什么希望和期待吗?
索何夫:这个问题略有点复杂,详细评论恐怕有点困难,简而言之,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有相当多机会的时代,也是一个有着更多挑战和变数的时代。而我所希望的很简单,让科幻做到科幻该做到的就好。
无论是作为娱乐文化产品,作为“未来学”的一部分,或者作为辅助科普的“科学故事”。总之,我希望科幻能完成它的职能。
河流:您在简妮老师的科幻基地也发表了一篇《不朽之子》,可以谈谈这篇小说的创作吗?
索何夫:这篇其实是脑子里出现灵感之后一气呵成的,还真没特别复杂的创作过程。
我的许多“基于灵感的创作”都是“突然涌出”式的,这大概和我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较强有些关系。
河流:您怎样看在市面上流通的各种写作技巧?
索何夫:见仁见智。我同时见过一学就会和死活学不会的,毕竟文学创作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个人的思维和习惯差异导致的不确定性。除了公文,没有任何文学创作是有直截了当的“说明书”或者“指南”的。
我还是建议试一试——但如果一种技巧让你感觉不合适,最好考虑换个套路。
河流:好的,感谢索老师抽空接受本次采访!
原创文章,作者:河流,如若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
评论列表(1条)
索佬的经验非常有帮助,谢谢索佬,谢谢和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