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据之缘

考据之缘
考据之缘

文 / 河流

我与考据之间的缘分可以分几个类别,分别是维基起源,从维基转向数据库,杂志考据与数据库现状,访谈经验和高校科幻协会考据五个部分。

 

维基起源

 

维基和考据是一件严肃而艰苦的细腻活儿,它要求维基工作者短期或长期对一件事追根溯源而保持沉稳,有着相当容量的信息检索能力,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文字编辑基础和信息整合能力。人物需要追溯历史,杂志需要追溯历史,组织也同样需要,任何事物但凡存在都多少有一些对个人、集体或社会的历史独特性。

假如一定要给考据这一行为下一个定义,那大概是“某一个体(个人)或整体(团体)在主观不知情的情况下针对某一曾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的追根溯源行为”,而维基词条则是多个考据行为组合成的产物。其目的是整理并还原曾经缺失的一段历史,意义一方面在能为广大民众针对某一信息提供相对而言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为研究者提供相应的便利。更多的,可能就是维基工作者内心中压抑了许久的好奇了。

在考据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多种多样的数据保存形式,以文件形式最为常见,音频和影视等等甚至还有一些外文也有相当大的可能接触到,因此将其文字化便是达到轻盈便携保存目的的最佳方式了。对考据工作者而言,拥有一个长久稳定而强大的资料保存数据库是迫在眉睫而重要至极的事情。

为了保证灵活取用,过去大部分信息都放在便签里留存着,手机恰好在今年2月初坏掉了,也算是一次考据的大危机,所有的信息都无法提取。还好在去年11月的时候备份了一次便签,否则绝大部分数据都将难以挽回,这些数据包括自己整理的对一些科幻平台的简介、一些重要的会议和聊天记录、一些还没有写完的作品等等。尽管现在考据的资料使劲浑身解数找回,但以前创作的作品却难以找回了。大部分都投稿了衬衬杯,还有几万字已因此化为尘土,以至于当时在群内悲观谈论“恐怕要退圈”之类的言论。前几天瓦力推荐给我了一个保存整理数据的PC软件Eagle,可以比较方便的整理组织文件,还可以为每个文件标注注释,贴标签,有空我得去看看。

除了数据保存以外,在考据的过程中可能还要在诸多平台注册大量账号进行内容检索,比如 考据10年~14年高校科幻协会活动记录时登陆的人人网;飞腾科幻军团和旧版《科幻世界》的官网的页面,要提一嘴的是,以前的科幻世界官网页面每年都在改版,设置的栏目也在互相变化。0203年的时候还有科幻迷杂志《星云》评论的栏目,同时还有俱乐部日常的栏目记录,写了一些编辑或者主编每天的一些日常。到了04年,《星云》杂志不再出刊,这年官网上的页面也全面改版,只刊登一些出刊的消息,还有科幻迷协会举办活动的消息。可惜我们目前只能在首页上做一些停留,无法再在内容上深入查看。

通过这次网站查询,我还发现了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二十多所高校的科幻协会官网,然而绝大多数都只存在了一年便倒闭了,发布过的内容也相当稀少,原本的一些协会考据期望也随之消失。再说回人人网,现在的人人网已经转型成为了一个类似于抖音的短视频网站,尽管仍能在用户里面搜到曾经的一些科幻协会,但也只限于一些可有可无的动态和转载,更具体的一些信息已经无法查看了,可谓是相当可惜。

早前的诸多经验是来自于三丰老师2010年在豆瓣上做的一些活计。比如SF考古,SF论坛,一些重要报道的转载,作家的作品创作年表,为《新幻界》杂志写的一些总结文等等,这些都大大启发了我的考据方向与思路。

现在,中文科幻数据库已经可以解决作品发表收录的查询问题,作家创作的年表查询也简单了许多,科幻知识、科幻类别与科幻小说的收录有了中文科幻数据库,科幻剧集与科幻电影的查询可以看豆瓣,科幻游戏的查询可以看tap tap,在微机上的着重点也偏向于科幻创作者/翻译者/评论者的生平,科幻机构、科幻大会和科幻媒体也在慢慢进行整和和处理。

中国的科幻大会经常改名,而民间的科幻征文也一样。大会可能是因为资助冠名人的不同而出现的改名,而民间的科幻征文则更多是为了适应现有的一些发展状况。这些似乎都没有被系统地记录下来,举办者也似乎仅仅是抱着一副玩乐又或是三分钟热度的态度去做这些事,他们自认为这些事情没有太大的意义,即便是后期记载也只是浪费时间,在配合上常常有着相当大的难度。更多的时候是联系到了相关负责人,因为一些不良事件不愿去更多的回忆过往,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民间的科幻平台一般都充满挫折且矛盾不断的,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还是现在的21世纪初,无论是思想性偏差还是主要干事出事,无论是内部纷争还是外部压迫,这些都可能是造成他们不能长久存在的原因。

因此,固然考据这件事情是为了还原事情真相,这同时也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底线存在。对于相应负责人不愿意提起的矛盾和偏差,我们一般情况下会做弱化或删除处理,尽最大的可能在客观的角度上还原一个平台曾经举办过的一些活动。一般情况下,对一些难以启齿的事情不会过多去了解。做维基的目的是搞清楚这个平台做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对后人可能会存在哪些参考性,是否有着同样的先例,这些对于新平台而言都可能是重要且应当重视的部分。当这些达到一定量,你甚至可以专门针对这些运营模式做一个大型的分类,供后人参考。

固然,考据是一件辛苦活儿,但最开始的时候 其实是从科技资讯起步的。

18年到19年,我对科技类信息异常感兴趣,便开始在vivo浏览器上收集科技资讯,譬如“前沿科学”“量子霸权”“黑洞”“人体冷冻技术”“中国航天”“四维宇宙”“纳米机器人”等等,有不少是以前在《我们爱科学》上看到的 内容。就着这一兴趣,我愣是坚持连刷了两年几百万条的科技资讯,去的最多的大概就是《环球科学》官网。我在这些信息中精挑细选 ,迅速选出了自己感兴趣且认为有意义的部分进行了整合处理并编印成册。

当然,尽管在驳杂的信息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科技信息不是一件容易事,但随着查询数的增多,浏览器为我推送科技信息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民科出现,顺带查了下相关资料和论文。我专门购了一个知网账号用于下载文章。可渐渐的,推来推去还是那些信息,隐约间“基础科技没有任何进步”一类的信息和猜测也多了起来,这时我才开始关注《三体》。地球科技被外星文明的质子干扰导致多年来没有任何进步情节让我兴奋起来。

我对比了一下《量子物理史话》中量子力学的发展,从上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再到后来一群人建立了量子力学,普朗克,波尔,海森堡等等一批名人相继在这一领域建树和敌对,可谓是难得一遇的辉煌年代。现在,基础理论上的突破只剩下超弦理论的猜测,且应用科学也难以跟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难以出现突破的重要原因。只提出理论而不去实践,理论能发展就见了鬼了。

后来看到了年轻科学家曹原,因为石墨烯领域的重要突破性研究上了《自然》杂志的2018年度科学家榜。我开始离开量子力学领域,去寻求一些其他方面的视觉满足,也是在2019年,我第一次见到了《我的三体》动画。尽管到今天我仍然还未曾读过《三体》原著,但这部动画所呈现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甚至于不阅读原著也能体会到其深邃而恢宏的思想性和价值观,这也让我补完了大刘除《三体》系列以外剩下的全部小说。《太原诅咒》、《乡村教师》、《球状闪电》、《鲸歌》、《带上她的眼睛》、《混沌蝴蝶》、《中国太阳》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球状闪电》的量子玫瑰更是让我潸然泪下,对林云为探寻科学献身自我的坚毅形象而肃然起敬,同时也有对自然保持敬畏的警醒。

接下来便是遇见了瓦力。最开始的我相当社恐,以至于到了写一篇文身体都要抖半天的地步。那时瓦力身上的一股沉稳能量安定了这颗慌乱不堪而迷茫落魄的心,于是衬衬杯在2020年2月收到了一篇新人稿件《心灵永恒》,与此同时,我也遇到了衬衬杯投稿的一个稿件爆发期,一连几个月都是三四十篇,全评一位接一位,我也在2020年4月开始参与评论并制作维基,7月开始参与零重力科幻的管理。前些日子给零重力现有机构做了个比喻,大群就算是一厅 ,二群也是一个小厅,评论群就是一个写作训练室,管理群是决策室,零重力游戏是娱乐室,翻译部算一个工作室,维基也是一个工作室,编辑部是厨房,零重力报编辑部也是一个工作室,语音聊天群就是厕所,一共是两厅七室一厨一厕。

碧天红月负责国外科幻作家的wiki,我负责中国科幻作家的wiki,小溺负责科幻电影,灵魂颂唱者负责科幻游戏,瓦力负责科幻奖项和维基网站的维护和大改动。为贴合大伙制作维基的时间,我一一问询并制作了维基时间表;每次进行的讨论都用word文档进行记录,发言最多的还是瓦力。其次是我提出的一些大方向,比如先做科幻作家,科幻奖项,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再做其他的一些东西。整体流程无非是寻找资料,整合资料,保存并排版再将条目按顺序排列。为此在当时还提出了相当异想天开的体系,尽管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

六个“统一”原则,即统一按拼音顺序排列,先国内后国外,先获奖后业余,先简介后评论,先检索后填充,先集体后个人;五项计划,用“引新制模”计划来帮助新人尽快适应dokuwiki的简易操作流程,“双随享”计划让可利用信息量最大化,进行专门收录作为参考资料,“素收”计划整理必要的一些素材和资讯,“排探”计划来探索更好的排版方式,“随讨”计划让维基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

这些计划在当时看来一往无前,可现在却是过于理想化。接连几位维基工作者因为工作和学业原因脱离维基,只剩下我瓦力和碧天苦苦支撑,我也发觉事情态势的变化已经让现有规则难以维持。一个月后,在个人维基编辑数刚过1000的那几天,我终于宣布了停工。尽管口头上这样说,实际上在思考一个脱离站点的项目。一天到晚埋在电脑上编辑维基很耗精力和时间,但假如做成word文档或者整理成相应的PDF资料这至少能省去70%的时间,接着直接复制到维基上一分钟都用不上,这也便是后来的《科幻维基留存》项目的出发点了。

?

从维基转向数据库?

?

回到5月3号,我在豆瓣上联系了三丰叔,和他谈论了一些有关维基的事项。我也随即加入了科幻数据库的录入,这里更像是另外一个新的出发点,更舒适的页面,更简单的录入形式,查询和关联的便携性无不让我惊叹。当晚 还和数据库项目创立者杨枫老师讨论了关于维基和数据库的看法,其中有几句诸如以下部分的话语惊醒了我:

? ? ? ? “维基百科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它作为一个百科全书扮演的是一个终极信息库,其问题在于少了一个重要的整理环节。它想同时发挥目录和百科全书的作用,但实际上在目录的制作上并不上心,参与编辑的重心也主要集中在词条编写上。而编写的工作量和难度特别大,小众资料就容易被忽略,权威性也要大打折扣。

? ? ? ?相应地,在工作量巨大的背景下,编辑的人也会把这部分的优先级往后排。其为了凸显该百科全书的基本素养,会优先把那些更广为人知的知识录入。这就解释了一个我之前一直很困惑的现象。就是其实我们现在并不缺维基百科,但是分类维基百科基本上就是前赴后继地带着相同的理想一个接一个地走向沉寂。而且倒下的时候,留下来的东西也基本是一样的。看起来就像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搭建沙堡。我当时就是觉察到这个现象,然后开始觉得维基百科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就是细分领域的维基,科幻维基,推理维基,篮球维基等等。其实海外还好,人家有群众基础。国内科幻界能不能有一个称得上是fandom的东西都很难说。我在放弃维基之前做的最后一个尝试是去研究了一下mediawiki的表单。然后发现……这真的是太简陋了。”

 

杂志考据与数据库现状

?

我开始大胆的放手整理资料,专门着手以前没人整理过的资料,不再受到所谓流量和时间上的限制。这也让我更加从心所欲,整理出了“科幻迷杂志成立时间表”和“高校科幻协会成立时间表”。我将能录入的科幻迷杂志条目尽量都录入在了数据库,《星云》《上天梯》《立方光年》《边缘》《科幻文汇》《科幻双月杂志》《蝌幻新时代》《异想》,《大都会科幻评论》和《异度空间》还在慢慢整理和录入中。除了这些,我还录入了《新科幻·文学版》和《惊奇档案》以及一些非核心科幻杂志上的发表记录,其他大部分空余时间都在完善数据库内的人物信息。

在《星云》杂志里,苏州大学外语系的孔斌可以说是当时译介国外科幻文化的风向标,几乎每一期都能见到他撰写的关于国外科幻文化的文章,例如“星云奖”“美国科幻迷杂志”“国外科幻迷介绍”“新加坡科幻协会”等等涉及多国的信息,其在1998年第3期发表的《INTERNET上的科幻杂志》便是他在《星云》上留下的最后一次轨迹。同时北星老师也用本名发表了不少对国外科幻文化的介绍。

姚海军老师也时不时在每年的最后一期将当年的科幻图书出版进行一个总序,以海军或海风做笔名。杂志上也时不时会出现一些作家专稿 或者是报刊报道,前者是当时的名家寄来的稿件,而后者是从报刊上摘录的优质片段,现在看来也是当时那个年代的重要考据资料。星河20世纪末期也是一个相当活跃的科幻活动家,《星云》上也经常能看见他参与高校科幻活动的身影。直到现在,他还在为一些报刊创作科幻电影的评论。也有几期刊物很特别,分别是作家评论专辑,有星河,王晋康,赵海虹等等。这里面有对作品的评论,有对作家的寄语和鼓励,也有一些回顾和看法。《星云》杂志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科幻界就是科幻迷之间的交流刊物,也是广大科幻迷和作家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

《星云》杂志的考据是相当曲折的,这得说说八光分的CEO,也就是另一位杨枫老师。那时是从朋友圈里发现姚老师早前有做过《追梦人:四川科幻口述史》的访谈,它的负责人正是杨枫老师,由此便做了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还了解到顾备老师早年也和姚海军老师是常年的笔友,顺带还加入了她的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有些可惜的是,经过询问,姚老师也不记得《星云》杂志后来的情况如何了,第九期及以前的手写出过的刊也难以找到了。

2019年,三丰老师为清华大学科幻协会的新会刊做了序;前不久,三丰老师也为2013年成立的民间科幻组织小科幻新出的作品精选集做了序,他相当关注民间科幻平台的发展,从零几年出头便是如此。他研究科幻迷,在数据库也考据前苏联、英文及更多上世纪的中文科幻作品发表。杨枫老师也是考据高手,主要的方向在国外作家作品的发表以及信息,除了这些以外,他也还创作优质的科幻小说发表在一些平台上。去年年底和他的合作颇多,一同整理了2020年科幻资讯,基于此,我们分别选出了各自版本的2020年中国科幻十大事件,归纳了2020年去世的科幻人物,整理了2020年科幻数据库报告的科幻平台地域信息,在《零重力报》中加入翻译国外科幻杂志的创刊词这一栏目也是他早先提出的构想。

关于中文科幻数据库,人物部分还是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持,众所周知,无论是《科幻世界》还是《科幻大王》等科幻杂志,都有不少发了一两篇从此离圈的科幻作者,这类作者信息基本难以考据;唯一可以看到作者的信息便是《科幻世界》上的“每期一星”,又或是做奖项时制作的颁奖海报。

作品部分,绝大部分核心科幻杂志的作品收入均已录入完成,剩余的非核心科幻可以在一些他们自己的数据库或中国知网里面找到发表记录。前不久,久隆计划发布了“建国后17年科幻图书目录”,我也有幸参与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晚清小说我们还没有做太多的录入和关注,同时八九十年代的科幻连环画也还没有做系统的录入,但一切都在稳定推进中。三丰老师近段时间来录入得到的一个重要结论是,“1976-1990的科幻书绝大部分都已录入数据库,完整性超出95%,总数大概不到500种。90年代出现了两个趋势,盗版书多,还有科幻故事缩编本也很多。1990-2005这段时间,整个中国出版业在科幻方面都在吃老本,各种80年代的原创和引进作品被翻来覆去地汇编,那时候的科幻故事缩编本改编本特别多,所以可见科幻世界的视野工程如何重要了。那时候大家都嗷嗷待哺,大概只有科幻世界出的增刊有新引进的作品,出版社引进的都是些什么鬼。那时候管的确实松一些,也没有互联网去核验。”

如果大家有可以补充进来的信息,欢迎发中文科幻数据库的官方邮箱,以后可能也会开放用户注册系统,到时大家也可以直接在数据库里提交信息了。数据库不日也将推出一个每周或每月的订阅,出一些新作品的整合报告等等。

https://m.997788.com/new/all_0/3?s0=%E7%A7%91%E5%B9%BB&t2=0&t7=0&t8=0&t9=0&categoryId=55&categoryCode=ll&currentLevel=0&s=10611351&categoryProduTotal=10611351&level=3&id=102&id3=102&d=102

关于衬衬杯,一直认为模式有趣,每月都有不少投稿的同时但一直没有足够量额的人参与投票和全评。我们给它的定位是科幻创作者的新手村,现在看来也确实是如此,不少创作者上了各种刊物,就在上个月的投稿作品中,有一篇已经过审了八光分的《银河边缘》,年初有一位过稿《科幻世界》,有一位还得了光年奖的三等奖,可谓是可喜可贺。近三个月来我约了不少科幻回忆的稿子,来庆祝属于它自己的五周年。同时,从4月起也要开设新的零重力中篇科幻征文了,征收1万~5万的稿件。

3月初原本想把以前的一些世界科幻大会有关的文章做一个整理,因为大部分的图片都不见了。这无意间看到了砍鱼漫游科幻圈的系列文章便联系了王侃瑜老师,适应了奥地利的时差互相配合着完成了资料的整理。特别要感谢李雷老师,他为此还专门为零重力科幻捐赠了100元。早在年初,刘啸老师和左左薇拉老师便提出要进行捐赠,但当时还没有相应的捐赠流程便没有收,那时在微博上还中了晚晴老师的“灿若星河”徽章,于是回赠了一本《2020科幻资讯年度特别专辑》。

?

访谈经验?

?

去年10月11号左右,我还准备写一个科幻访谈的经验大纲,将访谈对象扩大到科幻编辑,科幻作家,作者,科幻爱好者,读者,科幻评论者,科幻研究者,科幻翻译者,科幻活动组织者等等几类并分别列出了可以问的问题类别。

从去年5月底开始访谈到现在,大大小小的访谈我已经做了37个了。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也保证问题不重复多样而新鲜又恰到好处,这些访谈问题的切入点各有不同,有特定领域的问题,也有可通用的问题。比如怎样入坑科幻,最喜欢的作家或作品之类的。

要说特殊一点的,科幻编辑可以问问书/影评,审稿,举办活动,访谈经验,排版校对,封面设计,作者推荐;

科幻作者可以问问开始创作的时间,灵感来源,具体作品信息,科幻作品(小说/电影)的影响,对热点科幻新闻的看法,现有职业或专业对创作产生的影响,如何看待科幻评价,曾参与过的科幻活动,科幻话题;

科幻爱好者/读者可以问问入坑科幻的缘由,喜欢的作品或作家对科幻作品的看法,科幻话题,科幻前景的看法,作为一个科幻迷对中国科幻发展的看法及祝愿是否有进行科幻创作的想法,想或正在为中国科幻增添怎样一份力;

科幻评论者可以问问自己对评论标准的看法,看好的作者评论的角度及经验,入坑科幻的理由,对中国科幻现状的看法,目前在业余时间有或存在科幻谷做过哪些其他的努力推荐的作品,对科幻话题的看法,对中国科幻发展提一些建议,访谈(可以牵线)作者对您评论的回应,了解到的其他科幻评论者还有哪些,是否有接触互相交谈的想法;

科幻研究者可以问问 中国科幻现状,曾研究过哪些国家的科幻或其他类别,科幻话题,科幻产业,

科幻作者/家,科幻作品,科幻活动,对某些名词性科幻概念的看法,是否专职,对一些科幻资料的整理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增加一些什么,目前还缺少一些什么等,科幻评论,接下来或目前的研究方向;

科幻翻译者可以问问翻译中遇到的问题,翻译中参考的资料,对翻译作品或作者的看法,对翻译界的现状看待,下一步的计划,推荐阅读作品,擅长的语言科幻话题,国内有哪些科幻译作出版社可以推荐大家关注的。

?

高校科幻协会考据

?

高校科幻联盟qq群的存在也为高校科幻协会的联系和考据提供了便利,有了新的考据和信息也可以及时同相应的协会进行交流。华文老师在10年~15年的时候相当活跃,还写了一篇“华文与科幻协会的故事”和“也谈协会招新”,一直到现在也能在知乎上看到他在17年的不少优质回答,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将这类资料做一个留存。

根据这些天对各地高校科幻协会的了解,我为高校科幻协会团体下了个定义。高校协会团体组织一般由在校大学生因兴趣而组建,由各高校社团联合会领导并审批各种活动及政策文件。科幻协会也是高校协会的一种,在有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常设有写作部、管理部、观影部、宣传部、活动部、图书部、财政部、技术部、策划部等分部门,进行观影会、讲座、读书交流会、沙龙、面基、桌游、访问杂志社、百团大战、科幻节和招新等活动。

除常设部门外,部分协会还有会员自发成立兴趣小组,自行举办活动,绝大部分小组以水群或聊天作为主要活动。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常设部门所举办活动的正常开展。绝大部分高校科幻协会的社长换代是一年一届。

引用《高校科幻社团该往何处去》中的一段话:

? ? ? ? ?“资料显示 ,在国外科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科幻社团和俱乐部为科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美国费城的“科学幻想学会”,纽约的“东方科幻协会”,洛杉矶的“根斯巴克科幻学社”,英国的“英国幻想学会”,以及澳大利亚的 “悉尼未来者协 会”等。除了社会各界科幻爱好者成立的协会和社团外,各大知名高校也有自己的科幻社 团,他们定期召开会议、出版业余刊物、收集科幻资料、研究科幻问题、探讨写作方法。这些社团的建立和业余刊物的创办,不仅扩展了人们对于科幻的认知,激发了更多业余科幻爱好者的兴趣;还培养了不少优秀的科幻作家、编辑、出版家,推动了科幻的发展。例 如,世界知名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和阿瑟·克拉克年轻时都是业余科幻爱好者,后来逐步成长为科幻作家。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和编辑弗雷德里克﹒波尔也是从爱好者开始他的科幻生涯的,现在已成为著名科幻杂志编辑。由此可见,高校科幻社团作为科幻迷的聚 集地,是培养新生科幻力量,促进科幻事业发展的重要组织。”

由于传承的不稳定性,常常有出现断代又新建协会的现象产生。与此同时有关的社史也未能得到较好的整理。“公交车”现象也极大的反映了造成断代或冷淡社团的直接原因——在大学与科幻接触了短暂几年后走入工作岗位而被迫下车,无力再去接触科幻这一兴趣,这也是我国成年科幻读者相当低的原因之一。如李雷在2013年发起科幻文汇后最初的一段时间呈现爆发期,16年起活动频率开始降低直到18年发布第20期《科幻文汇》后进入图书出版社工作,更难抽出时间去做科幻这一兴趣有关的活动。

与此同时,部门分布太多为协会管理带来的负重压力往往是巨大的,实际有效负责并控制的部门在缩减后变得明显,如合肥工业大学科幻协会实施“多部门合一”的政策形成的策划执行部、宣传技术部和外联资管部。一位社长撑一个协会的现象也经常发生,同社联申请活动时也常常出现诸多问题。最明显的在于社团内刊的制作和发行,更多时候只能倒贴资金进行制作和印刷,往往进行一次便破产,制作协会内刊的社团也越来越少。这里再次引用一下《高校科幻平台该往何处去》中一段对协会会刊制作的现状概述。

? ? ? ? ?“会刊也是社团记录时间、展现社团文化的方式之一,但会刊制作由于历时长、耗费精力等原因,使许多社团对此心有余而力不足。除去编纂会刊所需要的时间与精力,会刊的印制也需要金钱成本,这对成员都是学生的高校科幻社团而言是一个问题。在30多个发布过会刊的社团中都没有持续出刊多期的社团,很多仅出了一两期或是纪念刊和征文集。经统计,有20多个社团出过会刊,既修史又有会刊的社团有不足十个。

科幻社团能够得以持续发展,不断记录活动、大事是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回顾社团的过往,能够承上启下、总结经验,指导社团未来的发展。李广益老师在《中国科幻再出发》 中也曾鼓励社团修史。他认为,“如能支持、鼓励社团修史,以此为动力持续进行编写大事 记、整理会员作品和作家讲演稿、访谈老社员等工作,积累的研究资料将会十分可观。”科幻社团的“修史”实际上相当于社团定期活动总结、大事记等,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兴盛, 许多社团通过人人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完成了这一项工作,但有过相关工作的协会比例相当低。”

如今,诸多资料未能传承和保留下来。即便是目前高校协会中成立时间长的四川大学科幻协会在10年以前的记录也没能传承下来,这也让科幻考据之路变得任重道远。

总地来说,过去一年收获很多,结识也不少,独角兽因为学业将会在今年下半年逐渐退圈,我也是如此。希望这些宝贵的回忆能拾起曾经落下的尘埃,也让之后可能存在的复出更加饱含期待。

2021年4月5日作于广华。

 

原创文章,作者:河流,如若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

(0)
河流的头像河流零重力管理
上一篇 2021年4月29日 下午7:57
下一篇 2021年4月30日 下午3:4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