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5日~27日,笔者曾在各大高校科幻社团群内发起了一次调研,希望能了解近期科幻协会成员的一些情况,共有151人参与问卷填写,分别来自58家高校科幻协会(北京9,四川8,江苏7,湖北7,上海4,重庆3,湖南3,江西2,黑龙江2,浙江2,广东2,天津2,陕西2,广西1,辽宁1,山东1,山西1,安徽1)占总高校科幻协会数的大半,27家高校科幻协会未能参加本次调研。
接触科幻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参与调研的科幻协会成员们基本通过纸质类书籍上刊登的小说和电视上放映的科幻动画片这两种媒介接触到科幻。
其中一部分人会根据接触的时间点分成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假如最早接触科幻的时间在小学甚至更早的时候,往往当时自己并不知道这是科幻小说或电影,到了中学甚至大学的时候才会对科幻有更具体的了解,知道这是一部科幻小说或电影,拥有更进一步的概念;假如接触科幻的时间在中学甚至大学,那么这样一个启蒙流程大概率便不存在了。
调研结果显示,科幻协会成员们“最早接触科幻的时间”多集中在小学和初中,其中幼儿园4人,小学62人,初中50人,高中24人,大学6人,未知5人。这也让我联想到现在各地如火如荼举办的各种中小学科幻画比赛和中小学科幻作文比赛,有调研对象还曾在这样的比赛中获过奖,从此开始阅读科幻小说,在联想到现在少儿科幻文学作品产出数量惊人,这一现象并不奇怪。
国内现存的中学科幻协会数可能连大学科幻社团的1/4数都难以达到,大部分自娱自乐,最常见的情况是创社社长一直做到毕业后注销,社团在指导老师的支持下开展活动,这也和中学的学业压力挂钩,没有任何空闲时间去做更多的社团活动,社刊都是一点一点挤出来的稀有产物,即社员小说合集,几乎不可能像大学科幻协会那样拥有悠久历史并产出社团回忆录。
笔者前段时间曾和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科幻社创社社长刘梦瑶沟通后了解到,他们一般每两周举办一次一两小时的活动,这算是比较活跃的社团;江苏省姜堰中学科幻协会创社社长西二的ki则整合社团成员在全国科普科幻大赛上的获奖作品,一同集合成会刊;江苏省无锡辅仁中学科幻奇幻协会创社社长凤凰做出了一期社刊《种子》,而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已担任社长2~3年,即将毕业。
“印象最深的科幻小说”依然是大刘的小说占比最高,仅《三体》便有60人提到,随后是《诗云》,《流浪地球》,《球状闪电》,《七重外壳》,《红色海洋》,《基地》,《你一生的故事》等经典科幻名篇,以及《星球大战》,《普罗米修斯》,《银翼杀手》,《盗梦空间》,《星际迷航》等经典科幻电影。但小说部分人数却呈现断崖式下降,除《三体》以外,每篇零零散散多少都有1~6个人选择,值得一提的是,除大刘等老一批本土作家的科幻作品外,阿缺《星海旅人》和白乐寒《丰饶海》也有人提到,还有一些刊登在科幻世界杂志上的作品,如《时时刻刻》《闪耀》《烽火》《火花Hibana》《双旋》等。
关于“加入社团的方式”,调研结果显示,通过线下每年一次的百团活动进入社团的人数最多,占了一大半的比例,即线下招新94人,线上平台42人,朋友介绍15人,这也能说明百团大战对社团的重要性。现在的社团管控越来越严格,无法张贴海报招新(这在2015年以前是相当常见的),受到疫情影响也很难有机会摆摊招新,所以入社人数大大减少,但根据笔者的观察,受疫情影响,大部分社团都在线上招新,这里的数据可能只能反映不受疫情影响的大学科幻协会情况。
“加入社团的目的”基本上都相当单纯,比如喜欢科幻文学,但在中学阶段接触科幻时孤身一人,所以一到大学就希望结交同好进行进一步交流,从而了解更多科幻作品,在这一点上,大家都惊人的一致,要么加入了科幻协会,要么试图创建科幻协会。
“加入科幻协会的时间”多在2021年和2020年,即2021年54人,2020年43人,2019年19人,2018年13人,2017年9人,2016年3人,2015年5人,2014年1人,2010年1人,2009年1人,2007年1人,2000年1人。
在成员们的印象中,“科幻协会的日常活动”依然是观影会、读书会、茶话会、故事接龙、讲座、征文、知识竞赛、桌游、跑团、参观科幻世界编辑部等老生常谈的活动;也有一些较为离谱却时常存在于协会日常中的声音,如社长女装、迫害社长等等。大家依然更希望协会能多举办桌游,观影,茶话会,故事接龙这一类较为轻松的活动。
关于调研对象中管理成员在“管理社团时的感受”,一部分认为社团活动过少,参加人数少,活动形式单一,如西南大学科幻协会的一段:
入社以来我越发担心协会后继无人,也可能是当时新生没加老群,所以很冷清,老人喜欢在群里键政,被制止后更加冷清了。
大连理工大学科幻协会的一段:
算是副社长。社团的主要活动就是线下的每周观影,比较遗憾的是,几乎每次活动的人数都不会超过10人,而且大都是同一批活跃者。线上QQ群交流虽然不是非常活跃,但时不时能保持科幻相关的交流,我本人也是经常会提点子或者参与讨论。过去我们社团一直有传统固定的征文活动,后来断掉了,现在一直想重新办起来,希望在毕业前能和其他负责人组织一届。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与幻想协会的一段:
目前大二担任部长一职,相比之前,更加贴近协会,也可以接触到很多别的学校的科协团体,虽然比较忙但很有意义。社团有凝聚力,成员之间共同话题还是挺多的,虽然大群里会时常冷场,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但我相信科幻的种子还在,不会被生活掩埋,当谈及一些科幻话题时,会有社员出来畅所欲言,述己之感。大家都是因为喜欢而汇集,这也算是兴趣社团的初衷吧。
一部分认为在管理社团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且得到了一些认同感,如西南财经大学科幻协会的一段:
我担任过征文专员和副社长。征文专员当得很快乐,大家都很给面子,甚至不太需要催稿。副社长就比较摸了(惭愧),只能说很多时候协会里能干活的人只有个位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比较多吧。幻协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一时难以言说。它在很多方面刷新了我的认知,原来有这么多与我相似的‘怪人’,原来写一篇科幻小说是这样的感觉,原来自己也会被人欣赏和喜欢。更不要说还有许多因为幻协而认识的朋友。所有的一切汇聚成了今天的我,它是我在大学期间最感激的存在。
华中科技大学科幻协会的一段:
科幻协会作为一个协会,其实对人的管控力不应该有太高的约束,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主要是提供了一个聚在一起的诱因,相当于小团体嘛,协会的根本还是人嘛,快乐就可以了。
中南大学飞越科幻协会的一段: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科幻真是一个小圈子,几千人的学校爱好科幻的不过百人,不过为了让社团继续延续下去,还是得认真开办活动。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我终于开始下笔写自己的科幻了,加入幻协算是给我了一个契机,让我找到机会去写下藏着脑海里的想法。
桂林理工大学天文与科幻协会的一段:
社团活动较为单一,作为社员只想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活动深度不够,组织形式也很平常,没啥吸引力。对于我最大的感受是扩展了大学业余生活,即使自己较少参加活动,也会去关注有关科幻的活动、书籍和电影,和身边的人一起交流探讨,或者在某个无聊夜晚拉着好友看星星。很多时候因为小众爱好会较难融入宿舍生活,但还是在自娱自乐保持爱好,把科幻元素添加在手工作品当中。
还有一部分认为科幻社团运营是相当艰难的,如西南石油大学科幻协会的一段:
科幻协会建立前本来想接手另外一个社团,等有经验后再去建立科幻协会。这个社团由于自身属性的原因,有很多人加入还挺活跃,经费报账十分迅速,结果科幻协会建立后情况完全变了样,只能说科幻协会路漫漫,社团内线下活动也不敢办,怕来的人少的可怜,只能办线上活动或在学校人多的地方摆摊。
首都医科大学科幻协会的一段:
尽管尝试过组织不一样的活动,但是还是回归到观影,这也是目前效果最好的活动,我没想过要把社团发展壮大,社团只是一个结识朋友的平台,要求社员每周都参加活动有点强人所难,轻轻松松地看电影、聊天、分享书籍多是一件美事啊。社长最重要的事是培养下一任,因为对于学生组织来说,创业比守业难。
华中科技大学科幻协会的一段:
科幻作为兴趣爱好,受限于其传播形式,大部分科幻迷都可以独自体验科幻而不进行群体活动,每个科幻协会活跃的核心成员不会很多,一般最核心的成员有十几二十个,他们会经常参加活动,频繁在线上互动,这些人的友谊在毕业后也会维持很久。稍微活跃的会员会偶尔参与活动并进行线上互动,在毕业后失去联系,还有许多会员在参与一两次活动后就会消失,这并非是科幻协会的特例,对于其他协会来说也是如此。科幻协会开展活动,会比其他外向型和活动型社团要更难一点。所以我们会借助一些其他与科幻关系没那么紧密,但更令人感兴趣的一些内容进行补充,如跑团桌游等。
湖南大学新尘科幻协会的一段:
遗憾的是担任一学期负责人了,依然觉得自己和社团都没上道。首先是自身能力限制,我的社交能力极差且容易紧张;其次是经费问题,社联管制导致我没有其他渠道获取会费,因此目前社团活动物料还是我垫,有时候感觉太憋屈了;再次是社团架构有问题,前两届没有线下招新,导致社团管理层架构和活跃成员数量跟着一起缩水,现在基本上是社长一个光杆司令负责组织活动。
可能人数少的时候还能应付,但21年有线下招新因此人数多了两倍,在其他职位空缺的情况下社长压力瞬间变大,因此必须尽快转变管理层架构,然而目前也只确定了下一任社长,大家担任职务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最次是社员的积极性问题,鸽子比例极高,先前策划的线上写作活动并没有多少同学参与,且目前还没有同学表达出策划活动的意向,一切都是我来决定不一定能让每个人都满意。
此外还有些零零碎碎的因素,譬如场地,地理,社团凝聚力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容易消耗负责人的热情。目前社团进行的活动里唯一让我觉得完美的是21年线下招新,其他活动都出了大大小小的问题。有时我甚至对社团走向感到迷茫,不知道举办这些活动的意义是什么。名义上是说把大家聚集起来,但实际上是我一个人独断专行。
南京大学科幻奇幻协会的一段:
从社团的角度而言,学校不合理的社团制度在前,客观存在的疫情天灾在后,能有一个群组维系已不容易。学校未来几年的动作很大,可能会影响到新生与新社员吸纳,因此从社团角度而言,短暂消失是必然的。但是得益于线上群组和一息尚存的曝光度,以最低管理代价(只管一个群)维持至未来高校大环境稳定也不是不可能。我想,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冬眠”计划了。
西南财经大学科幻协会的一段:
当然不是什么好状况,但难以逆转。根本原因是越来越卷的大环境下,即使是低年级的大一大二新人,课业/竞赛/科研的压力也在肉眼可见地加大,挤压了参加社团活动的精力,于是就连第一步——培养对协会的归属感也无从谈起了。而幻协又恰恰需要一直有那么一群依赖这个群体的人才能维持下去。在严峻的社会环境改变前,我对协会的现状与未来持悲观态度。
西南大学科幻协会的一段:
可能大家没有把科幻当做一个很认真的事情。因为如果以后的人生与它相关,能做的好像很局限,比如当科幻作家,但是现在的环境对于科幻作者也不是很友好,看了一圈只有中国人民大学科幻协会群每次都在讨论科幻,虽然平时他们群也挺冷的。幻协只是提供了一个群,最后缺变成其他元素交流群了。科幻元素一般在游戏和动漫里体现得比较多,所以喜欢的人最终变成讨论二次元或者游戏,甚至历史,或者键政。
不知道是不是大部分是二次元宅男,所以不愿意参加线下活动?然后主要有影响力的活动,比如科幻写作,也有一定的门槛,有人可能会不敢参加。
社团服务中心管得很严,没有经费没法办活动,也不好借场地。没有专业的指导老师,挂靠的学院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有关系的又不愿意接收我们。
学业压力大,内卷严重,现在为了热爱参加活动变少了,为了综测和志愿时长而加的活动变多了,然而协会无法给大家提供志愿时长……
跟我参加的另一个大社团比,感觉就是没钱又没人,活动办不起来,每次都是几个熟人。不过这是小众社团的通病了。水群的都是老人还喜欢键政,虽然我也喜欢键政但实在是看不下去那么偏激的键政。影响就是给了我很多认识大佬的机会。
山西大学科幻协会的一段:
很可惜,但也无能为力,喜欢科幻的人不算少,但大家还有其他的事情,社团又不是生活的全部。社团自身的能力有限,核心科幻迷太少,活动搞不起来,想要搞那种吸引更多人参加的活动,基本上都是需要足够多的资金、精力,很无奈。
西南交通大学科幻协会的一段:
写作部部长兼任团支书,跑社联这种官僚性质的工作很烦人,然后就是组织活动的时候遇到各种困难,比如参与人员的不配合,自己社团又没几个能解决问题的,但是依然成功举办了几次活动,大家都不成熟,反而让整个过程都变得充满挑战,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幻协会的一段:
科幻社团的长足发展需要历任社团负责人的努力(尤其对于小型科幻社团而言),怎样协调管理工作,怎样组织活动,怎样活跃水群,像我这种接触科幻不深的混水摸鱼当了联络人经常感到诚惶诚恐。
社管那边要求会员必须登记,但是我们这边会有包括荣誉社员的内部名单。这种做法挺好的,因为科幻社本身就没有很强的凝聚力,参与讨论活动才能让协会真正地“活下去”,而不是名存实亡,降低准入门槛,加强人员流动性也不失为一种保持社团活力的手段。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留言。毫无疑问,高校科幻协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社团活跃度”的感受上,依然是中规中矩较为平淡为多,其中相当活跃36人,中规中矩88人,死气沉沉27人。
最后是有关“高校科幻社团的历史考证”问题,大部分成员还是认为历史的考证拥有一定意义,不管或大或小多少都有一些;少部分成员认为考证毫无意义,他们认为社团应该向着未来,历史的辉煌对现在社团的发展毫无意义,即有意义155人,没意义8人,没关注26人,可有可无2人。尽管从数据上看来大家都希望能够深挖一些有关社团的历史,但受现实因素影响往往难以开展。
原创文章,作者:零重力编辑部,如若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